先行者孙中山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帝制终结百年,共和肇始百年。
自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之后,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1911年宣告解体。百年之后,那场宏大历史巨变的领导者孙中山,对仍处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留下了哪些值得思考与继承的精神遗产?在这百年之中,政界、学界,对这位历史巨人都作出了哪些具有时代意义的评价、研究,乃至发现?
今日之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位。百年之前的那场革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GDP尚占世界总额的30%多,列各国之首。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至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中国的GDP仅占世界总额的6%,并沦为半殖民地,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可能。
百日维新——体制内的改革流产之后,清政府又被迫预备立宪,终未赶上历史的车轮。1911年,革命军揭竿而起,帝制土崩瓦解。孙中山如此告白:“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是社会主义的追随者,他认为中国可以不经过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他所理想的社会主义。他说:“社会主义之国家,一真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也。”他敏锐地认识到,民主与共和的建设,既包含思想之启蒙、制度之革新,还包含地权与契约的再造。他主张平衡财富分配、避免加大社会差距、增加人民福利、提高地方自治水平的土地税收思想,对今日中国的改革中,仍具有借鉴意义。他致力于缔造的理想中的国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许多方面已经实现,许多方面正在攻坚。
孙中山生前面对的最大挑战,除了要推翻皇权专制,还有两千多年来被专制制度扭曲了的国民性,那个被马克思描述的封建制度下的“精神的动物世界”。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毛泽东还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人类的历史表明,一个旧的制度被摧毁了,但是它陈旧的生活方式要经过许多时间才会被送入坟墓。专制制度之于人的影响,既有物质上的依附关系,更有精神上、人格上的依附关系。此前的中国历代统治者相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的个性被无情扼杀。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剪发辫、废缠足、废跪拜,并要求官府人员不得再以大人、小人、主人、奴才相称——套在中国人身体上的枷锁被一个个解开了。
毛泽东称赞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此言犹是。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不能不再次将目光投向孙中山——这位为全世界华人共同景仰,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巨人,去回顾他的一生,重温他的遗产,以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继续前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建设,汲取智慧与力量。□
(文/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