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朱棣文谈中美能源合作:中国也是强大合作伙伴

2011年10月08日11:5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朱棣文相信,中美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越来越广泛深入。美国驻华使馆/供图
朱棣文相信,中美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越来越广泛深入。美国驻华使馆/供图

  【编者按】

  9月下旬,现年63岁的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就中美能源合作事宜访华,9月23日,他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独家专访。

  朱棣文是继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更是首位担任美国内阁首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他长年投身实验物理学,在30岁便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后。1997年,朱棣文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激光冷却和原子捕获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2008年12月朱棣文被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能源部长,他的提名也备受美国媒体赞誉。有媒体称,和前任不同,这位能源部长能轻易看懂下属提供的能源产业分析报告中数据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一直推崇清洁能源的朱棣文走马上任,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的转向。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谢来 发自北京

  “和各自单独做一些事情相比,通过竞争双方会走得更近,到最后你会认识到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经济合作的新机遇。……如果我们共同解决这些领域的问题,就不仅在国内用到这些技术,还会发现更大的世界市场。”

  “考虑科学问题时会更快乐”

  《国际先驱导报》:您是第一位科学家出身的美国能源部长,您在担任能源部长后还在继续发布科研成果,对于能源部长和学术研究的角色是如何平衡的?

  朱棣文:  成为能源部长后,我只有很少的时间来从事科研,我之所以还能发表科研论文,是因为被提名能源部长之前,一些我参与的研究团队还有一些工作没完成,如果告诉他们因为我当了能源部长,就无法完成项目,这对他们太不公平。所以我会在周末、晚上、或者长途飞行的时候来完成剩下的研究工作。另外与我合作的人都很优秀,他们几乎不需要我的帮助。

  Q:作为物理学家学家和担任能源部长有何不同,您更享受哪一个身份?

  A:

  我之所以愿意接受能源部长的职位,是因为我对于能源问题和全球变暖非常担忧。成为能源部长我就能帮助美国和世界解决这些问题。现实中,我在考虑科学问题时会更快乐。当然,在能源部我能帮助其他科学家更好地从事科研,说服别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有多重要,这同样也能带来很多满足感。

  “李政道的演讲教育了学生时代的我”

  Q: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任职期间,您倡导过不少“绿色工程”。您还曾建议,如果把全世界的屋顶都刷成白色,就能有效应对全球变暖,现在身为能源部长,是否有更多机会将您的想法变成能源政策?

  A:  事实上,首先认识到白色屋顶能让房间内更凉爽的并不是我,古时候的人们就知道这一点。如果你去那些很热,日照很强的地方,那里很多屋顶都是白色的。现在科学家也发现白色屋顶不仅能降低屋内温度,还能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所以它有两点好处:首先节约能量,为你省电费;其次反射能量。因此有科学家估算如果将全世界屋顶都刷成白色,将地面变成浅色水泥的颜色,而非黑色,就会相当于抵消100万辆汽车在10年内制造的温室效应。

  Q: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您对于希望在科学道路上探索的中国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A:  首先,我认为从事科研的人不能将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因为能获奖的人少之又少。我给自己学生的建议是,当你学习的时候,要学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批判性思考,不要把任何事想当然,永远要提出疑问。当别人拿出科研报告时,你要质疑他们是否正确解释了数据,实验方法是否得当,不要说:“因为这已经写下来了,所以肯定是正确的。”和你自己,和你的同事们展开讨论。永远对你自己和别人提出疑问。

  当我还是本科生的时候,诺奖得主李政道来我的大学演讲,他同样也强调,不要相信你在书上读到的,而是要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能因为教授这样说你就这样相信。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时年仅31,他们的获奖理由就是因为质疑已经被接受的物理学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的假设是不正确的,然后他们想到检验的方法,最后证实那个理论是不对的。他讲述的这段经历给还是学生的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要全盘接受你在教科书上读到的。

  “中国对美国碳捕捉技术很感兴趣”

  Q:就任能源部长后您一直大力推动中美能源合作,能否谈谈您此次中国之行的成果?

  A:  我们在继续进行清洁能源中心的合作,确保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例如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部分,哪些技术是单独开发,哪些是共同开发;中国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合作组还要确定具体合作的议题,以及由哪些专家来组队研究。如碳封存技术,建筑节能,电动汽车等,有很多合作的机会,让中美两国向可持续经济转型,应对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这两大重要问题。

  Q:中国两国科学家在能源领域具体的合作情况如何?

  A:

  例如我们正在研发从化石燃料发电厂捕捉碳元素的新技术,目前中美两国的企业都在参与这方面的合作,例如中国的ENN(新奥集团)和美国的杜克能源。此外,中国对于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非常感兴趣,美国在这个领域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在美国有很多通过碳捕捉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项目,我们也希望通过研发新技术来降低碳封存的成本,因为最后我们需要在煤电厂、天然气发电站使用这种技术来保护环境。

  我们共有三个主要的合作研究中心,每个中心还有小的研究团队,他们将讨论就哪些问题共同展开研究,进行哪些新实验。中美两国的研究团队会共同参与,其中不仅有来自大学、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同样还有企业参与,因此这些研究也带有商业利益。当商业利益参与其中时,这会使得合作更加细致认真。

  Q:这些合作研发工作是否如预期进行?

  A:

  当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可以规划研究那些课题,但很难计划何时会取得重大突破。所以这些企业所做的一方面是测试、改进现有技术;另外一方面就是纯粹的研究开发,无法预测会取得怎样的成果,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让科学变得国际化”

  Q: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投资,那么美国是否视中国为这领域的强大对手?

  A:  中国是对手,但同时我们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这两个角色可以同时共存,因为很多情况下,强大的对手也会变成强大的伙伴。和各自单独做一些事情相比,通过竞争双方会走得更近,到最后你会认识到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经济合作的新机遇,如建筑节能,电力交通工具,洁净煤技术等。如果我们共同解决这些领域的问题,就不仅在国内用到这些技术,还会发现更大的世界市场。

  Q:中美在其他哪些科技领域还有合作的潜能?

  A:

  有非常多的领域,今天中午我和中科院院长共进午餐,如在高能物理、天体物理、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所有这些领域我都看到了不断增进的合作,以及富有成果的交流。在整个科技领域,当我们展开合作,科学会变得很国际化。就像你现在打开一本科学期刊,不同国家间科学家的合作是非常常见的,这是很好的趋势,因为合作也是建立联系和互信的方式。

  Q:您在此次中国之行中多次谈到碳捕捉技术,美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是否已处于前沿?这项技术作为未来的清洁能源方案是否长期可行?

  A:  我们认为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大概有7、8个大规模商业化的碳捕捉项目。这项技术不仅可行,更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要措施。尽管目前它已经在付诸实施,我们还希望进一步降低成本,更好的利用二氧化碳。例如对于地下很深处无法开采的煤层,可以将二氧化碳打入地下,天然气就会升到地面,二氧化碳则吸附在煤层上。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