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上海徐汇经适房1号家庭住房变迁 见证再次安家

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10月10日05:42
2010年8月22日,赵珺一家原来的住所,厨房位于楼梯旁只有2平方米大。
2010年8月22日,赵珺一家原来的住所,厨房位于楼梯旁只有2平方米大。
2011年5月9日,赵珺一家位于闵行博雅苑的新家,赵珺的母亲方丽萍在厨房烧汤。7平方米的空间内所有用具都是崭新的。
  2011年5月9日,赵珺一家位于闵行博雅苑的新家,赵珺的母亲方丽萍在厨房烧汤。7平方米的空间内所有用具都是崭新的。

  从25平米到89.82平米,搬走半辈子的回忆

  摇号、选房、付款、装修、入住、定居 早报记者历时一年记录徐汇经适房“1号家庭”的住房变迁

  经适房和他们的安居梦

  在当今的中国家庭,恐怕没有什么东西比房子更能牵动人心。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房子承载了太多价值。在上世纪80年代,居民住房来源仍然以单位分配住房为主,当时的房子,只需支付低廉的租金。但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那时候的人们,住得很局促。搭建阁楼、四世同堂成为无奈之举。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大城市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开始商品化,低租金、无偿分配住房的制度随之改变,在之后并不算漫长的岁月里,关于房子的政策一直在改变,人们的人均居住面积也一直在提高。当然,提高的还有房价。

  于是,经济适用房政策,应运而生。

  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确定,后五年累计筹集和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30万套,约2000万平方米。于是,在2009年,徐汇区和闵行区,作为首批经济适用房的试点区,开始了探索。首批经适房试点咨询仅仅3天,就有7000多户人家前来咨询,希望以家庭并不富有的环境,获得购买经适房的资格。

  在严格的审查条件面前,只有2565户人家提出了购买经适房的申请。经历初审、复审之后,最后得到购买经适房机会的,有2146户。

  他们之中,有的人睡了24年沙发,有的人搬过八九次家,有的人把冰箱放在卧室里。

  现在,他们有了一个机会,能在以前从未拥有过的客厅里挥挥手做锻炼,能有空间挥洒创意,打造自己花了好久时间构思的家的模样。

  于是,我们从摇号开始,见证着他们上海经适房政策的一个受益家庭。摇号、选房、购房、装修、搬家,从递交申请到拿到钥匙,时间从2009年跨越到2011年。

  这是普通却并不简单的故事。摇号时企盼的神情,选房时准备了好多套的方案,购房时提着沉甸甸的现金,这些故事在这2000多户人家中,一再发生,也可能发生在每个想要购买经适房的人身上。见证他们,就是见证这座城市再一次安家的过程。

  这是上海一家人的故事,请慢慢聆听。

  2010年7月31日,大晴,酷暑。

  赵珺从她的屋子里走出来,下楼出门。虽然“陡峭”的楼梯只有60厘米宽,但走惯了这道阶梯的她,用不着双手扶栏杆,也很稳当。面对记者的镜头,赵珺穿着一身很显精神的绿色裙装,这是件很体面的衣服,似乎与昏暗、油腻的木楼梯格格不入。

  赵珺的家只有25平方米,住着她和她的父母、儿子。父母亲都已经退休在家,父亲身体又不好,腰上的风湿病发作多年,走路都有困难;儿子快要升入初中,学习生活都正是要人操心的时候。

  因为家里实在窄小,她不得不在弄堂里另租一间房来安顿儿子孩子要好好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楼下的拉面馆子开了多年,油味与烟气齐飞,碗筷和吆喝共响,实在没法给孩子一间像样的书房。

  这间房子,赵珺住了半辈子。它像个老朋友、老长辈,虽然总是让人抱怨不断,却又已经离不开它。而在多年的蜗居之后,赵珺要去做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将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改变这一户人家的生存状态。

  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将离开这座老屋。

  在赵珺之前的人生里,安稳一向是主旋律。虽然在上海老克勒的圣地“红房子”西餐馆工作了十年,也见惯了100多元钱一客的牛排红菜汤,但赵珺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平凡人。她从没有想过,会在一次1600多人的摇号中,摇到那个“1”。

  因为这个“1”,赵珺家庭成了徐汇区首批经适房试点的“1号家庭”。从此之后,我们的镜头便跟随着这户普通的上海人家,他们选房、付款、装修、入住、定居的生活片段,我们默默地记录。这并不是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却因为平凡而值得关注。

  赵珺的家,就是这座城市里的一道剪影。

  备好十多套选房方案

  在摇号中拔得头筹是好运气的象征。而对于摇号本身来说,总会有个“1号”。于是,我们便认识了这个1号。

  要说到与赵珺家庭的结识,还得从2010年7月12日说起。在那一天,徐汇区首批经适房试点摇号启动,1674户符合条件的经适房申请户要根据摇号结果决定选房的顺序。

  虽然房源充足,不必靠摇号来决定谁能买到、谁买不到,但好房子谁都想要,谁先挑,谁后挑,就有了大大的区别,所以,几乎每户人家都期待能在摇号中获得一个好的序号。如果排位靠后,自己心仪的房子就可能被人挑走,于是便得事先做好功课,准备好十几套选房方案,给心目中的候选房源排个顺序。而若是排位靠前,挑选房子的余地就大了许多。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在抽奖中拔得头筹都是好运气的象征。而对于摇号本身来说,总会有个“1号”。于是,我们便认识了这个1号。

  2010年7月31日的选房会上,赵珺穿着绿色的连衣裙,第一个走上台。她的选择,是一套位于闵行区博雅苑小区的三室一厅。这套房子面积89.82平方米,单价5439元,总价488530.98元,位于12楼。在选择它之前,赵珺一家去现场看了5次房。

  多番斟酌之后,她决定,这就是一家人未来的家。她告诉记者:“看地段的话,这里只比三林远一点点,三林那边是酒店式的,一梯六户。博雅苑这里是二梯四户的高层,得房率低一点点,但是博雅苑的房型要好得多。”

  “博雅苑附近有地铁8号线的航天博物馆站,以后出门可以坐地铁。但是中间还有3公里路,就要靠公交车了。在郊区肯定不可能按照市中心的概念计算,到了郊区,走路10分钟以内就算很近了。”

  10根金条换来老屋

  虽然是间堆满了杂物的老屋,方丽萍还是有些依依不舍,“别看这房子小,1949年前花了10根金条才换来的。”

  在此之前,赵珺已经在原来的家里住了37年,与她的年纪相同。这还不算什么,她的父亲赵正发同样在这间25平方米的房子里成长、成家、生儿育女。

  2010年8月,我们在酷暑之中再次拜访了赵家的老屋。这是一间位于南昌路襄阳路口的小楼,赵珺一家住在二层。走进略显昏暗的狭窄楼道,吱嘎作响的楼梯又窄又陡,赵珺一家走来自然习惯,我们走起来却有些吃力。

  赵珺的老屋里铺着同样作响的木地板,各种家具、电器和锅碗瓢盆实在不便腾挪。略微观察就能发现,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他们尽可能让家舒服一点电视、电脑、冰箱,都尽可能安排在最方便的地方,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并不大的房间里,先要留出放电视的位置,橱柜桌椅也总要占地方。加上台式电脑下的电脑桌,便已经剩不下多少空间。老屋本来的层高挺高,但为了增加空间,赵珺一家又在头顶隔出个阁楼来,高个子走进房间里都得微微低头,才不会蹭到头皮。

  赵珺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玩着电脑,他显然很享受最后一个小学的暑假,并没怎么为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操心。而赵珺则已经开始担心起搬家之后孩子的学业:“好在小孩正好小升初,不用烦转学的事情,要不然他正读得很适应的时候让他转学,也很麻烦的。”孩子的成绩不算太好,好在并不调皮,很让赵珺省心。

  虽然是间堆满了杂物的逼仄老屋,但说起离开老屋,赵珺的母亲方丽萍还是有些依依不舍,言语中有一丝骄傲,一丝落寞:“别看这房子小,1949年前花了10根金条才换来的。”赵珺插口:“那也没有现在的房价贵。”

  10根金条不是个小数目,不过,在当时的上海,这不是笔亏本买卖。从赵珺的家里出来,往北走上几步就是热闹的淮海路,往南则是复兴中路。即使到了今天,这一带仍是上海最有“派头”的区域之一,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只怕尚且有所不及。

  赵正发的父母换来的这套房子,让他得到了妻子的青睐。毕竟,那个年代的人们,同样看重“上只角”、“下只角”的分别,一套这样的房子,是比真金白银还沉重的筹码。

  平时,赵珺只要步行十分钟,就能走到自己工作的“红房子”西餐厅。老家虽老,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容易,居住在城市的心脏地带,也让一家人始终能感受到上海的心跳。

  “以后去了浦江镇,应该还是挺方便的吧。都说了,配套设施慢慢都会跟上的。你看原来那些郊区,现在也都有大的超市、商场了。”赵珺说。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