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辛亥革命100周年 > 辛亥革命100周年消息

讲述:孙中山起义失败被通缉 逃亡海外曾遭诱捕

来源:法制晚报
2011年10月10日16:07

  本报专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曾外甥孙回忆革命先驱伟绩辛亥革命研究专家评价 体制思想形象革命树立“三新”

  辛亥百年,各地纪念活动不断,正将这次伟大的革命层层剥落,展现着百年岁月无法掩藏的历史光芒。

  日前,法晚记者专访了孙中山曾外甥孙、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杨海,杨海幼年及少年时期,曾和孙中山的姐姐、也就是他的曾祖母孙妙茜(1863年—1955年)一起生活了11年,孙妙茜比孙中山大三岁。

  曾祖母经常给他讲述孙中山的事迹。

  辛亥革命历史研究专家表示,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皇帝倒了,人民醒了;辫子割了,秩序变了。”可以用“三新”来概括,即新的政体、新的思想、新的习俗。

  不“顾家”

  辞去临时大总统才归家乡

  杨海告诉记者,孙中山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劳作干活。

  孙妙茜因为要干农活,所以并没有从小开始裹脚,直到十几岁了才裹脚,那时脚骨头已经长成形了,裹起脚来是相当痛苦的。孙中山那时很小,他就反对女人裹脚。姐姐裹脚这件事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孙中山发动革命,1895年起义以后,清政府通缉他,加上忙于革命,好多年都不曾回家。直到1912年孙当上临时大总统3个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位子之后才回家。

  但那次回家之后,开始一直奔波革命。“有一次和家人见面还是我的曾祖母(孙妙茜)带着我的爷爷和父亲来广州见他(孙中山)的。”杨海说。

  赴海外

  成立兴中会筹划革命

  杨海介绍,孙中山从小就是一个很正直的小孩,喜欢打抱不平。

  以大欺小、以富欺贫、以强欺弱现象,他经常看不惯,会上前帮弱小一方,但也经常因为这个给家里带来麻烦。

  有一次因为打抱不平和别人打架时把人家的衣服撕破了,人家家长找上门来,孙中山的母亲就会把人家孩子的衣服补好,并不断教育他做人要“正直、诚信”。

  杨海介绍,1894年秋,满怀救亡图存抱负的孙中山,从上海经日本,再度来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筹款革命起义。

  不久,他率先竖起反清义旗,动员20多名爱国侨胞,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公开声明:加入者必须填写入会盟书,秘密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遭诱捕

  清廷悬赏白银1000两通缉

  兴中会成立后,很快团结了数千人。孙中山计划在1895年重阳节炸毁两广总督署,以“除暴安良”为口号,发动武装起义,由于出现内奸,起义事宜被清政府察觉,导致还没有正式起义就遭到了清廷的血腥镇压。

  此后,遭清廷1000两雪花银的悬赏通缉,孙中山只得越城逃离广州,潜往澳门、香港。从此,他断发改装,奔走于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社会情况,鼓吹革命道理,发展壮大组织,准备再举义旗。

  1896年9月23日,孙中山乘坐“麦竭斯底”号轮船,从美国纽约出发,赶往英国利物浦。清政府驻美公使杨儒获悉其行程后,要求英国政府协力缉拿孙中山,但这一要求被英国外交部拒绝。

  10月11日,孙中山遭清政府驻英使馆诱捕。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琢磨脱身之策。

  他成功发出的求救信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英政府的压力下,清政府驻英公使不得不释放孙中山,孙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全世界。

  遇失败

  数次革命失败激发民众

  1905年8月,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反对最强烈。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孙中山先后组织发动了10余次武装起义,虽均以失败告终,但革命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直至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之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半数以上省份纷纷响应,清政府专制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专家说法

  辛亥革命树立“三新”

  辛亥革命历史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高中华认为,推翻帝制,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的头功。但最后的失败,关键是没有经济实力。

  中华民国成立后,秘书长胡汉民说安徽都督要军饷,需20万,孙中山签字拨付。可到了财政部,金库中只有10个银元。当时民国曾想推选实业家张謇做财政部长,他无论如何也不干,因为他知道这个部长不过是空壳。

  据悉,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是八个字,即“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

  高中华表示,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皇帝倒了,人民醒了;辫子割了,秩序变了。”可以用“三新”来概括,即新的政体、新的思想、新的习俗。

  新政治体制“逼”土皇帝贿选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首先仿照美国的共和制度,确立了总统制,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并着手制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

  1912年3月1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高中华认为,临时约法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民主共和体制,为使中国从封建专制政体转轨到近代民主共和政体作了法律上的保障。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建立起了近代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毅然决然地将中国纳入到民主共和的轨道上来。”高中华说。

  高中华举例说,北洋军阀统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锟。

  当年曹锟为了当总统,竟然“贿选”,每个议员给了500大洋。曹锟在北洋政府是个很强势的军人,不要说当总统,要当皇上都可以宣布,当然也可以推翻,但是为什么用贿选的办法?

  因为不用这种办法,不得到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没办法干下去。民主、共和的理念在辛亥革命以后深入人心,这是事实。

  新思想打碎“皇帝土偶”

  君主制的废除,带来了另一后果,就是推动了思想大解放。

  “连皇帝都可以推翻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去做的呢?没有专制体制的束缚,中国人的思想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高中华说。

  新形象根除“辫子问题”

  清军入关,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条挂在每个中国国民背后若干年的辫子,随着清朝的垮台,剪了下来。

  高中华介绍,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辫子问题”成了革命党人推进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剪辫风暴的最大特点是相对自由。民国成立之初,对于这一运动,民众对剪辫抵触情绪极重。

  冯玉祥部下士兵,拒绝剪辫,于是冯亲自提枪监视。士兵们嚎啕大哭,终于剪掉了辫子。当时,一些老百姓保留辫子,一是出于习惯,二是担心皇帝出来了自己的脑袋也得搬家。

  本版文/记者温如军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