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公益机构发微博呼吁停工一天 为公益人加薪(图)

来源:京华时报
2011年10月17日00:32
“停工”一天 呼吁加薪
“停工”一天 呼吁加薪
“停工”一天 呼吁加薪
“停工”一天 呼吁加薪

  10月11日15点55分,广州一家公益行业网站NGOCN在微博上发出了一条主题为“公益界加薪哥”的微博,以“血汗之笔”呼吁为收入微薄的公益人加薪,微博发出不久,就被数百次转发评论,数行字几张图,中国公益行业的“月亮阴影”曝露在日光之下。

  “公益加薪哥”部分论坛内容:

  我在这里向各位公益伙伴们倡议,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我们一起停工1天。

  我的建议是:

  1.我们不是要罢工,不用具体针对自己的机构或资助者;

  2.最好是整个机构一起来参与,以免让个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3.我们的目的是让公众,至少是关心公益事业的公众对我们有更多的理解;

  4.我们将在微博上召唤公益伙伴,一起来说出你最想的4个“要”!

  不管你是要生存、要保障、要加薪、要升职、要恋爱、要结婚、要娱乐、要休息、要学习、要发展……11月第一个星期一,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发出我们的声音!

  反对低薪:停工一天

  近两成收入不足千元误解与制度致“贫”

  李明(化名)是北京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草根NGO,机构以关注打工子弟为主,创办多年来,为京城数万打工子弟带去过各种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服务。而作为草根NGO,在面对这样庞大的服务群体的同时,机构却只有不到10个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加班、没有休息日几乎是常态,而即使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毕业于重点大学并拥有硕士学位的李明也仅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

  “我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但这份收入显然不能带给我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人生活还凑合,但谈恋爱可能就不够了,即使有个女孩子愿意嫁给我,结婚生子的生活我也承担不起。”李明淡淡地笑着说。

  “公益界加薪哥”微博中写到“我们不想煽动悲情,我也反对"血汗公益"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是,"血汗"这个词都已经说出来。如果我们再不改变现状,那么"血汗"真的就离我们不远了!我们只有行动起来!因此,我在这里向各位公益伙伴们倡议,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我们一起停工一天!”文字下面配了四张图片:一个面带微笑的中年男子手举白纸,四张图中白纸上分别写着:我要涨工资、我要给同事加薪、我要让更多人加入公益、我要让公益人得到更多关注。

  停工一天,也许是很多热爱公益却不能通过这份工作换取有尊严生活的从业者唯一能做的事。

  近两成收入不足千元

  公益从业者收入低,在业内不是个新鲜话题。因为待遇无法提高,大多数草根NGO的员工队伍都很不稳定,通常工作一年以上都属于老员工了。很多员工刚刚进入机构的时候都热情澎湃,觉得自己投身了一个理想而高尚的事业。但是,最初的激情过去之后,现实问题接踵而来,未来怎么办?这样的收入如何在今天的社会实现正常生活?

  肖亮(化名)是一名家境优越的研究生,因为热爱公益,他的研究生阶段一直在做中国公益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虽然性格腼腆,但为了办一些公益活动,肖亮每天硬着头皮跟各种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去年研究生毕业后,肖亮正式在一家公益机构任职,跟一群有激情的人做一项有爱心的事,肖亮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但唯一的问题,就是收入,肖亮不敢跟家里人说自己研究生毕业后一个月只拿3000多块钱,即使这个数字在很多公益组织里还算高薪。肖亮也不敢让家里人知道自己在北京租不起一套房,为了瞒着身在外地的父母,肖亮一直称自己工作忙不让父母来北京探望,而因为路费高,他自己尽量少回家。这样的生活终不能长久,3000多块钱的收入让肖亮无法完成父母所期盼的结婚生子愿望,今年,肖亮最终放弃了在北京的公益事业,回到老家。

  “我觉得很无奈,我很敬佩那些能继续坚持在公益岗位上的伙伴,但我并不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承担的太多了,我只能祝福,希望这个环境早点好起来。”继承了家族事业的肖亮说。

  目前的中国公益界,以20多岁和4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一类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热爱公益或者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进入这个行业;而40岁以上的群体则或是事业已经成功不再需要挣钱或者在其他行业没有更好发展的人。30岁左右中坚力量年龄层严重匮乏。

  2010年底,数家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研公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公益行业NGO(非政府组织,通常指民间草根公益组织)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元-3000元段最为集中,占25.7%,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表示,“公益专业人才必须给足工资,否则,他也将在三年后变成被救助对象。”

  误解与制度致“贫”

  “刚进入公益行业的从业者收入虽然低,但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还不至于有太过悬殊的落差,公益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收入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在这个行业工作几年后,与同龄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一名基金会领导如是说。

  公益从业者收入低,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其本身获得的社会资源少,导致从业者收入低。对于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特别是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会来说,可以面向公众捐款让这类公益组织通常“不差钱”,而对于一些没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尤其是草根公益组织来说,得不到社会资源、无人捐款则是造成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

  二是社会的误解。许多人认为,公益是一个充满爱心、温情的领域,从业者应该只想奉献、不求回报。据此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8成人认为公益行业因为从事的是爱心工作,不应该拿高薪。而正是社会上的这种普遍误解,也造成了中国公益组织普遍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

  三则来自于制度限制。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在目前的非公募基金会中,能够一年运作1000万元项目的应该算较有实力的基金会,但10%的行政费用意味着一年只有100万元用来维持包括人员工资在内的全部工作开支,这里面还包括出差及日常办公经费,这种比例通常在北京只能维持10人左右的一般收入水平。而2009年出台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又为公益组织设定了一定“紧箍咒”般的收入上限,在这个政策里面,非营利组织要获得税收优惠,则要满足“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的要求。这意味着,再出色的公益人才、公益机构的最高领导收入也只能“有限”。

  正是在社会资源少、社会误解大、制度有限定的原因下,今天很多中国公益组织的人群只能凭着热情、爱心在继续着这项事业,而在生活的现实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坚持无私的奉献下去呢?

  低薪留不住人才,低薪也吸引不来人才。

  刘鸿儒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华曾无奈地表示,很多人称公益从业者是“热情高高,智商低低,傻傻地做好事的一群人”。

  “公益界加薪哥”在一个论坛里面写道: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投入的不仅仅是自己富余的物资、闲暇的时间,我们投入的是全部的身心、热情、时间,甚至是透支自己的未来。从来没有人真正关注过我们这些人的生活,了解我们这些人的需求,而我们自己也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子,装作没有看到自己的困境。

  让公益人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公益人获得有尊严的生活。这,应该是全社会的呼声。

  微博部分评论:

  ☆大巴山捕大虾:我不知道这样的抗争有没有用,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抗争应不应该,但我还是想转,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公益也渗透着血汗。

  ☆风住花已尽:很多人对公益人的现状不理解:很大一部分人没有任何社保,工资是其他行业对应工种的2/3甚至一半以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也有很多人14小时以上。于是这个行业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年长者,但是三十多岁中流砥柱却数量偏少。行业留不住人才,如何持续发展?

  ☆漠漠月桦:不是成天蹲办公室就能把公益做起来的,公益人的辛苦真的不比其他人少!为什么我们抱着一颗诚挚的心却连自己的生活水准都保证不了?和我一起开始做公益的同学和朋友们一个个地离开了,只是因为如果要继续下去他们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难道因为是公益人,所以就应该一穷二白吗?

  ☆lesleyang:发现那天在出差中,没法停工了。不过还是支持一下,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可以让社会公众认可和理解全职从事公益是一份职业,认可公益人士的价值。这个世界上,并不一定是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才有价值,无形的社会资本可能对社会发展是更有价值,更值得支持。

  ☆hahasheep:近几年公益虽然炒得红红火火,虽然被各种推崇,但公益人却被社会边缘,不被理解。公益人虽然活得苦哈哈,却个个乐在苦中。发出“我要!”的声音,不仅仅是晒穷,不仅仅要加薪!更多的是公众了解公益!让公益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黄英男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