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不会带走的时代
他将坚硬的科技“苹果”咬了一口,理工与人文便汇入由他整合的时代,也有人担心潘多拉的魔盒因此被打开——人们还看不到结果,他却驾鹤而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的生命结束于他的时代刚刚开启之时。
他将坚硬的科技“苹果”咬了一口,理工与人文便汇入由他整合的时代,也有人担心潘多拉的魔盒因此被打开——人们还看不到结果,他却驾鹤而去。
上世纪70年代至今,人文与技术的轨道,在两个层面上运行。今天,它们碰撞在一起,因为乔布斯。
10月4日,iPhone 4S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第一批开卖,首日预定量逾100万部,超过了iPhone 4首日60万部预定量的最高纪录。
iPhone 4S再度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可能性,其中的Siri语音控制功能,被业界评论为很可能引发人机交互的革命,令其变成一台智能机器人。除了机器人一般能够回答的各类知识性问题,Siri的智能对话令人吃惊。当有人恶作剧地对Siri说:“我爱你。”乔布斯的魔力便在Siri上发光——回答是,“我希望你不会对别的手机这样讲。”
乔布斯这神秘的“一口”到底咬到了哪里?——苹果电脑,带人类进入个人电脑时代;《玩具总动员》,带人类进入电脑动画电影时代;iPod,进入数字音乐时代;iPhone,进入智能手机时代;iPad,进入互联网口袋时代。现在,iPhone 4S又鸣响了人机互动的前奏曲。
“我认为向乔布斯学的最根本一点,是他把科技与人性融为一体,把物的力量与心的力量合二为一。许多技术公司失败在技术过强了,把人给忘得没影了。”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这样评价乔布斯的时代意义。
乔布斯不仅帮助人类树立起了“体验科技”的旗帜,而且他通过自己的科学实践,沟通了人类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无法跨越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鸿沟。正是这种改变,开启了乔布斯的科学时代。准确地说,这是科技和人文共同推进的时代。
英国物理学家斯诺(C. P. Snow)曾经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损失,这种损失体现在实践、知识和创造性方面。
“我一直认为苹果的位置,处于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交界处。”乔布斯这样定位苹果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他坦言,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这样的嫁接,开启了乔布斯时代。这种开启,并非一蹴而就。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乔布斯的时代,正是对这一预言的回应。
东西方交融的顿悟
“禅学重视经验,不重视智慧。我对那些能够超越有形物质或者形而上的学说极感兴趣,也开始注意到比知觉及意识更高的层次——直觉和顿悟。”上世纪70年代,在里德学院选修禅学的18岁乔布斯如是说。从这句话到之后2005年斯坦福演讲中“清空一切的初学者心态”的提出,这一古老禅宗文化理念一直与乔布斯的科技同在。
乔布斯传记《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中文译者蒋永军,接受本刊专访时介绍,其实在17岁这年的秋天,乔布斯决定不再吸食迷幻药,而是把兴趣转到东方哲学上来。那时,来自东方的思潮冲击着他就读的里德学院,蒂西·利里(Timothy Leary)、查德·阿尔珀特(Richard Alpert)、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等东方问题专家受到了不少学生推崇。
1974年8月,乔布斯“光着脚、穿着破烂衣服”,来到了万里之外的印度朝圣,并向当地人讨教有关佛教的文化知识。返回美国时,他已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并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回到硅谷后,乔布斯一度到日本禅师乙川弘文主持的禅宗中心修习。
乔布斯的办公室有两百多平方米,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房中间的一个坐垫,是用来打坐的。乔布斯多年每日禅修,决策前,他会先闭目静坐,然后叫属下将相关产品设计一并放到垫子的周围,来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当心定下来的时候,他的直觉变得非常清晰、敏锐。
“比尔·盖茨所做的是从下往上——由技术来推动文化;而乔布斯反其道而行之,是自上而下,由文化来选择技术,由禅学文化来选择技术,所以就高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乃基告诉本刊记者, 由文化引领技术,是一种顿悟;而由技术来引领文化,是逻辑推进,后者现在IT界比比皆是。
“当我从印度回来后,我发现西方理性思维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1985年在接受《花花公子》专访时,30岁的乔布斯这样说。无疑,乔布斯对东方思维的反思贯穿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单从技术上来讲,苹果在1977、1984、2011年推出的产品简直就是天外之物。从理念上讲,这些产品都反映出简洁、风格化、对细节的注重以及创新。《纽约时报》评价,“如此的设计理念,即便到了2025年也会继续贯彻下去。”
“注重当下和此在的体验,这一点在苹果科技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换句话说,乔布斯很像六祖对印度人的学法。他把苹果咬了一口,顿悟了。”姜奇平说。
当科技遇见人文
如果你对一个手机说“我想自杀”,结果会怎样?iPhone 4S的回答是,“我找到了四家精神健康服务机构,其中有三家在你附近。”这时,你能说,它仅仅是一个科技产物?
2010年1月发布iPad时,乔布斯说:“单靠科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科技与人文科学以及人性相结合,其成果必须能够让用户产生共鸣。”
从1984年第一台Mac机面市至今,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加速了科技与人文由分裂走向“握手”的进程。这让人联想起上个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问题。斯诺说:“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如此两极的镜像,已因为苹果而发生改变。
如果要把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 1976 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之前,计算机还是军方、政府、大企业才能用得起的昂贵设备。1976年,乔布斯和他的合伙人成立苹果公司,在车库里搞出了Apple-I——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而专注于科学发明的IBM在4年后才决定推出自己的个人电脑。
“技术为人服务,创造人的体验。”纵观近二十年来IT业发展,姜奇平告诉本刊记者,如果人人只是学苹果的技术创新,那将只得皮毛。技术创新的公司有的是,比苹果强的也不少,苹果也不是胜在技术最强时。但能够明确科技目的,把体验做完美的,就太少了。
苹果一名前技术经理表示,在苹果,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不是基础科学,而是有关用户体验的“行为科学”。
可关于人的科学尚未诞生,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看来,其原因就在于科学无法研究人性,从而导致“迷失的范式”。他认为:人们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在超越技术中心主义的基础上,重建对系统完备性的理解,弥补系统的“基本缺陷”。苹果的努力,似乎是在回应这一判断。
“文化和科学的结合思想启蒙才刚刚开始”,水立方光设计师安小杰对本刊记者说,乔布斯的离去有些可惜,在工艺设计领域,众多设计师从乔布斯身上得到的启示才刚刚开始。
人机互动的新起点
10月4日,iPhone 4S的推出一度令果粉失望,毕竟,从8月25日乔布斯宣布辞职那天起,“果粉”期待了近两个月。然而,很快,这一失望悄悄地发生变化。10月13日,一位北京“果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有些激动地说,4S绝对是一次人机互动的革命。
回到大概 19 个月之前, Siri 的另一个合作者 Dag Kittlaus 在苹果并购 Siri 之后如此告白:“我们忙着搞下一场革命,很大很大。”
Siri的可怕在哪里?它将终结手机触摸时代,给我们展现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机交互方式,除了识别你所说的语句之外,Siri还能对你所说的话作出反应。人们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才看到的人工智能手机诞生了。
连日来,业界的众多评论更是发出这样的断定:“一个Siri足以改变世界!”韩国成均馆大学信息通讯工程系教授郑镇旭大胆断言:“像iPhone 4S所展示的语音识别技术一样,能够听懂人类语言,自行思考和判断的人工智能型IT机器问世可期。”
《每日邮报》报道,乔布斯离世前还对iPhone、iPad、iPod和iMac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新款推出计划和设计提出了建议。据推测,乔布斯尤其对苹果公司的首款智能电视(具有网络功能的电视)产品“苹果电视”或“iTV”(暂名)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建议。谁又能否认,那不是一台真正的智能电视呢——不需要遥控设备,完全语音识别,在云端的存储,绝对的人工智能。
“我会一直与苹果保持着联系。我希望在我的一生中,我的生活与苹果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就像挂毯中使用的织线那样。”1985年乔布斯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这样说。26年来他做到了,实际上,26年之后,他依然和苹果同在。
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6月8日,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艾兰·图灵做完化学实验之后,误食了一只被氰化物溶液浸泡过的苹果,中毒身亡。后来,他的超级粉丝乔布斯决定,把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作为公司的商标,以纪念这位伟人。
今天,科学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进入苹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