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亚太事务的磋商语境
即使美国真的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投入,中美在该地区也有各自足够的活动空间,完全可以和平共存
文/崔磊
10月12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亚太事务磋商。这一机制是在今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时由双方敲定,5月在夏威夷举行了首次磋商。近年来,关于国际事务,中美已经建立了非洲、南亚、拉美等多个磋商机制,只有亚太地区是空白,而中美两国都身处亚太,此地的任何风吹草动,攸关切身利益。借助亚太事务磋商机制,两国可以清晰表明各自立场,防止对方误判,为双方制定、调整亚太地区政策奠定基础。
近年来,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使得中美双方均希望保持密切沟通。
一是南海问题。南海问题错综复杂,涉及沿海诸国和地区海上划界、资源分配等多重矛盾,同时美国、印度、日本等域外大国也蠢蠢欲动,插手其间。美国声称在南海有重大利益,要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中国对此在多个场合警告美国不要插手南海问题,不要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交锋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在多边场合交流,双方还有必要建立双边沟通渠道。
二是朝鲜半岛形势。2010年,朝鲜半岛进入多事之秋,相继发生“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一时间朝韩剑拔弩张,东北亚安全形势恶化。美国借军演之名将航母开进黄海,引发中国猜忌。为了缓和类似去年的紧张,中美有必要保持密切沟通。随着朝核问题陷入僵局,六方会谈复谈遥遥无期,中美在朝核事务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因此也有必要另辟蹊径。
此外,亚太事务磋商也为中方提出其他涉华核心利益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例如,此次亚太磋商前夕,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对台军售案,国会参院通过涉人民币汇率的法案,损害了中方核心利益,磋商自然成为中方表达立场的机会。
与中国就亚太事务保持沟通对美国也同样重要,因为中国是美国重返亚太不可或缺的伙伴。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是新兴大国最集中的地区,有中、日、韩等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些国家的市场对正在努力扩大出口的美国非常关键。2010年,美国对亚太地区出口额高达3200亿美元,提供85万个就业机会,商机无限,美国决不会错过搭亚太经济增长这班顺风车。
美国重返亚太,也是为了捍卫美国在亚太地区以至全球的领导地位。冷战时代,亚太地区就是美国遏制苏联的东翼防线,在东亚和东南亚建立起同盟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重心一度偏移,对亚太地区的关注有所减弱。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担心中国在亚太地区坐大,威胁其领导地位,因此希望将中国纳入其战略轨道。提出“两国论”就有拉拢中国的意图。
为此,从奥巴马上任之初,美国政府就加快了“重返亚太”的步伐。2009年,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奥巴马高调宣示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系太平洋的总统。2010年,美国开始出席东亚峰会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与日本和韩国加强了同盟关系,与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加强了伙伴关系,并力推泛亚太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泛太平洋伙伴关系”。2010年11月底,国务卿克林顿在夏威夷发表演讲时,提出“前沿部署外交”,表示美国要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外交资源投入。最近,为给11月奥巴马首次参加东亚峰会以及在夏威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造势,她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重申美国将加大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上的投入。
美国大肆宣扬向亚太战略转移,让很多中国人怀疑,美国的一举一动“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遏制中国计划的一部分。实际上,当前美国深受债务危机困扰,计划大幅削减国防与外交预算,对外资源投入已经捉襟见肘,因此纵有“重返亚太”的雄心壮志,也可能力不从心,很难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
退一步讲,即使美国真的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投入,中美在该地区也有各自足够的活动空间,完全可以和平共存。地理上,两国被浩瀚的太平洋分开,相距万里,没有领土纠纷。经济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贸易和金融上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关系破裂的代价太大。在全球层面,两国也相互需要。美国要在联合国通过集体行动的决议,需要中国政治上的支持;当前美国经济不景气,无力独立承担反恐、维和、防扩散、打击海盗、阿富汗重建等国际安全事务,需要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财政上的支持。
具体到亚太地区,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两国之间的分歧。在朝鲜半岛,两国虽然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但都不希望朝鲜拥核,不希望半岛发生战争,都希望亚太地区保持和平稳定与繁荣。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虽然希望东亚和东南亚的盟国和伙伴平衡、牵制中国,但也不希望争端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处于可控范围内,美国才有望从中渔利;同样,中国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也是不愿与其他南海国家兵戎相见,破坏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因此,只要中美两国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和平发展的国际大势,不被亚太某些势力牵着走,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和谐相处就不是空谈。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理解对方立场,保持密切沟通。亚太事务磋商的意义无外乎此。□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