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规范、单位规章,能不能摆脱含糊的道德宣示,在具体政策、法律保障、救济措施上做出制度性的承诺?
近日,网上流传这样一则趣闻:北大副校长对他的学生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网友们对这位“靠山校长”赞誉有加。很显然,最近一段时期,关于老人跌倒敢不敢扶、该不该扶的争论,让大家大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有这么一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师长传道解惑,那些彷徨在两方观点中的学子,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们与其在道德领域指手画脚、高屋建瓴,不如像这位校长一样,在很多人道德困惑时,从身后给他添一把向上的助力。
假如南京中北公司这样的“司机靠山”,在一些爱心司机觉得做好事成本太高,要退出出租车爱心车队时,也果断地说:“你是公司人,看到见义勇为的事情你就去做,要是付出了额外的成本,公司给你报;要是影响了你的营运收入,公司给你减免费用”,我不知道那两个打爱心退堂鼓的的哥,会不会重新考虑退出的决定。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动物,一个社会人,爱心和向善是毋庸置疑的天性。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孩子被碾路人漠然这样的极端事件,就断然认定整个社会机理的道德荒漠化。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后,从平民到巨富,从孩童到海外游子的无私捐献、彻骨悲恸,如果没有公德的血液,如果缺少友善的基因,是无法呈现举国举世的爱心潮水的;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自私占据所有人的内心,如果追名逐利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那何以解释两岁小伊伊的一次睁眼,一次行走,牵动那么多陌生人的神经?
很多时候,爱心被锁闭,善良被异化,公德遭沦丧,正义受抑制,不是人们的内心已经不存在干净的空间,而是这块净地被杂乱的垃圾堆满了。我们要做的,是为这些心灵垃圾做清除的工作。清空了,道德的晴空自然就回归了。
如此,我们,一是需要放弃口诛笔伐似的道德说教,看清哪些是心灵垃圾,这些垃圾是如何产生的;二是同心协力,上下一心,为道德清扫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工具。
应该说,当前社会风气和公德水准的下降,与大环境直接相关。金钱崇拜和商业化对社会道德堤坝的侵蚀,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利避害,成为当下不少人的自然选择。社会正义、公正的破坏,更进一步助长了自我意识的膨胀,公益思想和文明良知,一方面在坚守最后的底线和私欲苦苦博弈,一方面渴望得到生态环境和制度体系的支撑,发展壮大。这用通俗的网络语言,就叫做“撑腰体”。
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依靠人性的自觉和道德的自省,乃至同类的影响固然重要,但一个社会对道德的共建,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首要课题。其中,政策的导向,社会价值取向的矫正,更是重中之重。
北大校长的道德“撑腰”,我们可看作是一种导向,一种价值导向同时又是一种政策导向。我们需要这样直言不讳、邻家叔叔般的点拨。
但是,这还不够,我们的社会规范、单位规章,能不能摆脱含糊的道德宣示,在具体政策、法律保障、救济措施上做出制度性的承诺?我相信,南京所有的出租车公司没有一家不提倡自己的司机做好事,没有一家不为自己的员工见义勇为沾沾自喜,但一触及公司的利益,一旦道德建设需要用经营成本来铺垫时,大多数的公司就犹豫了。在高尚的目标前面,背后的依靠成为矮子,我们怎能苛求前方的个体承担扶助弱者的无限责任?
一个公司如此,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何尝不是这样?
中国人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在经典国学中,读来读去只看见道德俩字。我们既有用之不尽的道德资源,也时不时遇到道德危机,这有点让国人困惑和难过。最严重的时候,有关部门出面组织道德讲演,开展道德讨论。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社会同声谴责,道德范畴的问题经常扩大到其他领域思辨。可见,道德的珍贵性,我们都无比珍惜。
可我们到底为道德的责任做过几次认真的反思?
出了事了所有媒体一拥而上,围观者全成了道德大师;需要典型了硬把本能的善行拔高,让道德的标准随遇而安。而道德背后,可能减持爱心、扭曲人性的东西,缺乏足够的关注。像南京爱心车队的的哥们,尽管爱心不离不弃,但拮据的生活,难以长期承受的义举成本,不经意间成了压垮道德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道德困境,才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
我们不忍看一些道德楷模,为了善心代人受过,为了助人背负债务。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不全是为道德活着,因为,他们身后还有家人,还有后顾之忧。
因此,我们盼望,有更多的“撑腰体”豪言面世,有更多的“道德靠山”站在每个人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