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糟兰香,回族,1959年出生,初中文化,党员。 |
亚心网讯(记者 夏莉涓 实习生 张莹莹)糟奶奶到天上去了!对于7岁的杨丽丽来说,还不能确切地理解死亡的含义。但她知道,那位在自己掉进臭水沟没了呼吸后,口对口吸出自己嘴里脏泥的糟奶奶,再也见不到了。
9月11日,新疆首轮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即将结束。霍城县格干沟乡开干村的村医糟兰香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病人的病床前,再也没醒过来。
悲伤,在开干村和相邻的村落蔓延。至今,仍会有初闻噩耗的村民默默地来到她的坟头捧一把黄土。
防治工作太辛苦 晕倒在病床前 10月21日,52岁的糟兰香去世的第40天,大儿子李志远又接到了邻村牧民的电话:“糟医生的电话为啥打不通?她在不在医院啊?”母亲去世后,每天向不知情的村民重复母亲去世的消息,已经成了李志远生活的一部分,有时他甚至产生错觉,“我妈还没走。”
初中毕业后,糟兰香跟着一名老医生学习,16岁成了一名赤脚医生。从医的36年间,她是开干村和牧业村里惟一的村医,负责两个村子3000余名村民的健康。
9月10日,生命中的最后一夜,糟兰香是在李志远家度过的。“她说在附近给孩子服糖丸,也想我了,所以过来住一晚。”李志远说,第二天8时许,母亲准备离开时,妻子从鱼塘捞了4条鱼,想让母亲带两条回去。可糟兰香因为要到病人家看病,不方便带。临走前,她还叮嘱李志远,天凉了,要多穿衣服,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不好了。李志远没想到,竟成了母亲最后一次叮咛。
李志远从糟兰香口中得知,现在正是脊髓灰质炎防治的关键时期,白天她挨家挨户地宣传,梳理和监督孩子们服糖丸,晚上还要整理尚未服糖丸的村民资料,安排好第二天的行程。连日来,年事已高的母亲,一直在超负荷工作。
11日上午,糟兰香都在忙碌。回到卫生室里,“老病号”马文祥来了,糟兰香给他测血压、量体温。就在她为马文祥取出体温计的一瞬间,一阵眩晕,只说了句:“我不行了”,就一头倒在了病床边。
11时50分,李志远接到电话,说母亲昏倒了。当一家人将她送往医院的途中,糟兰香由于过度劳累诱发心梗,永远地离开了。
村民没钱买药 自掏腰包垫付 李志远还有两个弟弟,一家人以务农为生。尽管只是赤脚医生,可糟兰香一直很受村民的信赖。“我妈是我们的骄傲。”李志远。
2006年,糟兰香考取乡村医生资格证。在她的行医生涯中,头一次拿到了每个月80元的工资。直到她去世时,工资才涨到每月500元,而这500元,她拿了还不到1年。在此之前,她所有的收入就是给村民卖药时的一丁点差价。由于常常赊欠,进药的本钱还需要家里的收成来弥补。在糟兰香去世后,家人在她的抽屉里发现一沓厚厚的借条,从七八块到百十块,全都是村民看病欠的医药费,一共5000余元,相当于一家人半年的收入。
“母亲总说病不能拖,不论有钱没钱,先得把药吃上,把病看好。”李志远说,其实村卫生室里所有的药品都是明码实价从乡卫生院里进的,所有赊欠给村民的药物全部由她自掏腰包垫付。而她去世前,不欠乡里一分钱。可当糟兰香有病时,却是能拖就拖,“她总说扛扛就过去了”。
她是村民最信赖、尊敬的朋友 糟兰香一直很忙碌。“只要病人有需要,随叫随到。”李志远说,常常是半夜三更,她迷迷糊糊地摸件衣服穿上就出门了。
而在村民的眼中,糟兰香是大家最值得信赖、尊敬的朋友。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乙肝、伤寒在村中流行。没有钱,糟兰香根据所学的草药知识,上山采摘草药熬煮,再将药汁封存成小袋,挨家挨户地送到患者手中。
1998年,牧民阿木拜牙疼,恰逢糟兰香回娘家探亲。由于无法得知糟兰香回来的确切时间,阿木拜每天都要骑1个半小时的马到开干村卫生室看看。直到3天后,得知了消息的糟兰香返家时,半个脸都肿起来的阿木拜才得到了治疗。阿木拜告诉糟兰香:“别的医生我不放心,我就认你。”
2007年,3岁的杨丽丽掉进了离家不远的臭水沟,被人救上来时几乎已经停止了呼吸。闻讯赶来的糟兰香不顾恶臭,拼命地给孩子做心肺复苏,并从杨丽丽的嘴里吸出了淤堵的臭泥,孩子终于醒了。
由于村和村之间相距十几公里,在柏油路未通前只能骑马出诊。糟兰香不是因为长时间骑马磨破双腿,就是被受惊的马拖行十几米,或者连人带马掉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
由于长年奔波,糟兰香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而日益严重的糖尿病更让她的视力每况愈下。今年,糟兰香终于决定干到年底就退休,她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多陪陪家人。
(责任编辑:U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