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民间机制推动中日友好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赵罗希
2011年10月24日10:05

  民间机制推动中日友好

  文/赵罗希

  金秋送爽,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0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中方首席委员唐家璇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民间机制,会议的召开为两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对推动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民间交流不断。198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应邀访问日本。访问期间,中日双方共同确定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四项原则,中曾根康弘首相提议设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作为两国政府的政策咨询机构,委员会由两国政界、经济界和学界著名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委员会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会议,会议涵盖内容丰富,涉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事务等各方面,并设有各类专业委员会,如中日关系长期展望专门委员会、中日经济科技交流专门委员会、中日青年文化交流委员会等。

  20多年来,委员会从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交流等诸多角度向两国政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以1995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次会议为例,会上双方通过了就发展面向21世纪中日关系向两国政府提交的共同建议书,内容包括“发挥民间交流这一传统,加强文化、教育交流,扩大青少年交流,培养中日友好接班人”等。可以说,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既是两国之间的桥梁,也是联系政府和社会的纽带。

  自中日复交以来,中日民间交流机构不断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各种对话机制的设立,与官方渠道相互补充,为中日关系的友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机构的创立,是中日两国对历史及未来共同思考的结晶,反映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强烈愿望。近4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历经风雨,但无论是在“蜜月期”,还是在“摩擦期”,中日民间交流却始终如润滑剂一般,通过各种长效沟通机制和团体,为推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起着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诸多严峻挑战,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要妥善处理问题和分歧,不仅需要政府间的倾力合作,更需要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衷心希望中日民间交流能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中日友好的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