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贫困县不愿摘“贫困帽” 专家称易滋生腐败行为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李英华
2011年10月25日03:25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排行榜单,其中竟出现了17个国家级贫困县。

  在这些榜单受到网友质疑的同时,关于贫困县的话题也成为媒体报道和公众热议的焦点。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2001年核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中,不少贫困县10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它们往往不愿摘下这顶“闻着臭、吃着香”的贫困县帽子。

  “抓住贫困县帽子不放,反映出一些县领导干部存在着懒政思维。”10月20日,湖北省行政学院教授黄金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不愿摘贫困县帽子是懒政思维在作怪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贫困县本来是国家重点救济和扶持的贫困地区,评定国家级贫困县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国家资源的再分配,实现均衡发展和改善当地民生。

  成为国家级贫困县,不仅可以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还可以获得国家在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的照顾。正是因为贫困县的帽子能换来真金白银,所以不少地方都是“有了帽子不想摘,没有帽子还要积极争取”。在黄金桥看来,除了那些确实比较贫困的县之外,某些并不贫困的县争当贫困县,或者已脱贫的县不愿摘帽,根源还是经济利益的吸引和诱惑。

  “从现实来看,贫困县的帽子已成为当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争夺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一个资本。”河南省廉政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杨博士说。

  受访专家认为,贫困县的帽子之所以成为县级政府争抢的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懒政思维在作怪,这种现象非常值得警惕。

  懒政思维会对领导干部作风产生巨大危害

  胡杨认为,懒政思维主要表现在不是通过国家扶持来积累力量,实现科学发展,改变当地贫穷面貌,而是想依靠国家资助来弥补当地财政亏空,甚至成为地方停滞发展的借口。

  “其突出表现就是‘等靠要’。”黄金桥对记者解释说,“等”,就是观望,甚至期待中央出台更多更给力的优惠政策。“靠”,就是躺在贫困县招牌下睡大觉,心想反正是贫困县,发展起来难度很大,把脱贫致富寄托在上级的扶持上,不思进取。“要”,就是凭借贫困县的名号,向上级伸手要钱要物要项目,要一年算一年。

  受访专家指出,懒政行为不仅会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危害,从廉政勤政的角度来说,懒政思维还会对贫困县领导干部的作风产生巨大的危害,甚至会滋生一系列相关的腐败行为。黄金桥说,如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扶贫资金和财物等;一些干部搭向上级申请扶持当地发展政策和资金的便车,用公款行贿,为自己谋求发展机会。

  专家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人民网近日发表文章说,“穷折腾”的贫困县有“三大怪”:一是戴“穷帽子”常露富,二是为面子荒唐“整容”,三是副职扎堆“不差官”。如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白水县日前被曝光耗资1200万元请明星代言宣传白水苹果等事件,就引发舆论强烈质疑。

  如何转变这种懒政思维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县领导干部的这种懒政思维?受访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目前的贫困县扶持机制。如果取消贫困县评定政策,伴随此机制的懒政思维就消亡了。如果要保留的话,就得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

  黄金桥建议,合理厘定贫困县评定标准或条件;建立严格的、动态的“贫困”指标体系和考核检查验收制度;实行贫困县脱贫强制退出机制;减少资源与资金分配层次;破除县级政府官员“等靠要”的行为惯性。

  “改变当前贫困县评定的畸形或者错位的文化环境,对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进行科学评价。”胡杨建议,“不能再让本来是一种不光彩的帽子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特别是一定要从根本上杜绝各级政府把贫困县帽子的争夺作为地方的一种政绩。”他认为,贫困县既然获得了相关扶持政策和经济资源,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发展效应,必须启动对贫困县主要领导的问责,使贫困县的帽子不能戴得太舒服。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