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海洋六号”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

来源:人民网
2011年10月25日16:24
码头上,6岁的梁雨珊和妈妈一起等待爸爸回家,她的爸爸是“海洋六号”的船员,离家已经120天之久。
  码头上,6岁的梁雨珊和妈妈一起等待爸爸回家,她的爸爸是“海洋六号”的船员,离家已经120天之久。

  人民网广州10月25日电(记者 马中原摄影报道)10月25日上午10时,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本航次任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执行,是“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执行的首个远洋航次。来自国内9家单位共68位科考队员(其中船员28人,调查队员40人)参加了航次海上工作。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三所、一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北京先驱公司参加了航次科学考察工作。

  自2011年6月28日从广州启航,“海洋六号”面临着作业海区海况差,人员及船舶、调查设备尚在磨合等多种不利条件,在临时党委的集体领导下,航次首席科学家杨胜雄(第一航段)、何高文(第二、三航段)带领全船68位远洋科考队员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约3万多千米),同舟共济、科学部署、攻坚克难,充分发扬了“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10月25日胜利返抵广州。

  此行,“海洋六号”完成了4大任务。一是完成了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的警戒与保障任务。在深潜试验区开展了温盐深(CTD)测量和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资料经现场处理后及时提供给“蛟龙号”使用,为“蛟龙号”3次下潜提供了警戒与护航;二是完成了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地质取样等科学考察任务,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义务。三是完成了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与环境基线调查。四是完成了“蛟龙号”更大深度海试选区的调查。航次采用深海浅钻、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和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综合地球物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共完成深海浅钻测站69个、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测站61个、综合地球物理测线16011km,获得了多金属结核550kg,为采矿冶炼试验提供了实物样品。航次期间,还进行了样品现场测试、生物培养等。

  经过120天的远洋科学考察,中国大洋23航次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科考成果:

  了解调查区海山富钴结壳的分布状况,扩大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选区范围。通过对已调查海山区的地质补充调查和初步评价,进一步查明了富钴结壳分布规律。调查中首次发现了多期成矿结壳,并在平顶边缘表层沉积物之下再次发现浅埋藏板状结壳,这一发现对资源评价和结壳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成功利用光缆深海浅钻设备大规模开展调查。在7座海山完成了70余次光缆浅钻的取样作业,最长获取到1.36米的“白加黑”结壳岩芯样品,设备工作正常。该设备的成功应用将带动我国更多海洋调查设备从电缆时代走向光缆时代,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料质量。

  首次在水深超过7000米海区(更大深度海区)开展调查,获得了新调查区地形地貌、沉积物和环境资料,为“蛟龙号”下一步海试提供了基础资料。

  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海洋六号”船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优秀团队,为今后从事大洋航次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

  
“海洋六号”徐徐靠岸,码头上人群一阵欢呼。
“海洋六号”徐徐靠岸,码头上人群一阵欢呼。
码头上一名欢迎人员看着“海洋六号”徐徐靠岸。
码头上一名欢迎人员看着“海洋六号”徐徐靠岸。
10月25日上午9时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一群船员挤在“探宝号”的船头,遥望“海洋六号”徐徐驶来。
10月25日上午9时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一群船员挤在“探宝号”的船头,遥望“海洋六号”徐徐驶来。
放下舷梯。
放下舷梯。
“海洋六号”的舰楼。
“海洋六号”的舰楼。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向“海洋六号”的船员们献上花环以示祝贺。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向“海洋六号”的船员们献上花环以示祝贺。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右)赠与“海洋六号”科考人员“首航深海大洋 科考成绩卓著”的牌匾。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右)赠与“海洋六号”科考人员“首航深海大洋 科考成绩卓著”的牌匾。

  作者:马中原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