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持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们走进社区,将目光投向基层,展示普通群众、党员生活中的闪光点和平凡幸福。本期记者来到朝外街道体东社区,关注一对退休教师夫妇自办的社区英语班。
本报讯 (记者张淑玲通讯员黄婷婷)近日,在工体南路路口,一名外国小伙儿操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不停喊着“三屯”,无奈没人明白。所幸,体东社区82岁的李桂芳路过,用流利的英语帮小伙子指了路。记者了解到,在体东社区,像李桂芳这样的“双语”居民并不少,这一切都归功于管振家老夫妻俩。2005年至今,这对美国归来的老夫妻自编教材,在社区免费教了近7年英语。
管振家今年72岁,他的爱人郑彩凤68岁,两人均是退休高级教师。管老师说,早年间,夫妻俩随儿子去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真正开始接触英语。回国后,见社区里外国居民增多,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老两口便决定办个免费的英语班,教授一些简单的日常会话。“当时我们俩想,离北京奥运会不远了,如果街坊们都会几句外语肯定很有用。”管老师说。
管老师说,英语班的学员年轻的才20出头,年老的已是耄耋之年,多数都是零基础,如何较好他们成了老两口的难题。“教材是我们自编的,教课内容从最常见的单词入手。”管老师说,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他们特别注重与实际结合,教授英文数字后,就让学员们翻译自家的电话号码;教授英文歌曲并组织大家在社区内表演;对于零基础的高龄学员,他们降低教授频率,做到少而精,“一些难记的词,我们用近似发音的汉语来备注,老人们就记得熟一些。”同时,老两口还很注重分工合作。“我牙齿不好,发音不太准,老伴儿则是眼睛不好,患有白内障。”管老师说,上课时,老伴儿负责教口语,他则多看课外书,给大家讲美国的风土人情、英语故事。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还经常向远在美国的儿子求教,边教边学。
近7年来,数百居民从这个社区英语班“毕业”。提起两位老师,学员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某次英语班活动时,残疾学员闫玉芳顶着六级大风,乘残摩赶到,只为了和老师、同学合影。她说,在英语班的学习让她重拾了自信,很感谢这段学习经历。如今,体东社区的英语班还在传道解惑,看见邻居们英语说得“倍儿棒”是管老师夫妇俩最欣慰的事。
>>讲述 儿子用MSN 远程助教 为了把课教好,管老师夫妇俩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此外,他们还请了个“外援”。“我们买了电脑,学会使用MSN聊天工具。”管老师说,为了纠正发音,夫妻俩用这个聊天工具和远在美国的儿子英语聊天,让他指出发音不足,还传递自己编写的教案过去,让儿子修改后再发回来。
此外,夫妻俩还是书市的常客,“一有书市我们就去淘工具书,自学完了,整理出讲义给学员们。”管老师说,近7年来,夫妇俩淘了20多本工具书,为学员制作了近千张讲义。
(责任编辑:UN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