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马如何才能入伍参军上阵杀敌?
一匹军马为何能帮助骑兵所向披靡?
意想不到的择马标准凝聚了哪些智慧的结晶?
威风凛凛的军马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和平年代》走进全国唯一保留的军马场,为您揭开军马之谜。
主持人:2005年,一部电视剧《亮剑》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鲜为人知的是,剧中的这段画面是取自一段真实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在冀鲁豫漫无边际的青纱帐间,活跃着一支被老百姓们称为“黑马团”的骑兵部队,他们的番号就是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在抗战的烽火中,这支骑兵部队一次又一次对敌人实施突袭,神出鬼没,曾让日军极为头疼。剧中,骑兵们纵马冲锋、挥舞马刀砍杀日军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同时让人心生疑问。在真实的战斗中,拿刀的骑兵面对拿枪的敌人,如何能在枪林弹雨中取胜?面对枪炮的轰鸣,军马不会受到惊吓、失去控制吗?这些威风凛凛的军马究竟有何过马之处呢?
军马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离生活比较遥远的话题。很少有人知道,在高科技主宰武器装备的今天,还有这样一个军马场,默默地发挥着它不容小觑的力量。
吕张喜(北京军区军需物资油料部 部长)红山军马场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唯一保留的一个军马场,这个场64年建场,到现在已经整整47年时间了,建场以后到现在为止,累积为部队培养供应军马和军骡2万余匹,目前每年为部队提供优质军马300到500匹。
军马场内,成群的军马随处可见,可在外行人眼中,它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难道就是可以笑傲战场,冲锋献阵军马吗?
马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马就被我们的先民们驯服,并参与到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马才被中原国家运用到军事上,此后,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才正式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盛行。
骑兵一诞生,就成为了冷兵器时代一个不可缺少的兵种,骑兵的数量和质量往往直接左右着战争的胜败。因此,骑兵所乘的军马也就显得格外珍贵。由于用途不同,军马和参与农业生产和运输的马有着很大的区别。到底什么样的马才能成为合格的军马呢?
在红山军马场的一个军马检测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军马场的职工告诉我们,现在,军马的饲养都是由这里的牧民们负责。每年,军马供应的任务下达后,马场都会从牧民家里收购军马,但在这些马匹成为真正的军马前,必须经过这样一道检测和筛选的程序。
回力(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畜牧科 科长)所有部队保障的军马,都是以上级单位制定的军马收购标准作为标准,我们进行收购。它所谓的严格要求就是一个体高,体长,毛色,口齿,也就是说年龄,主要针对这几项。
据了解,经过这样检测合格的马匹,就能正式成为一匹军马,除此之外,再不需要其它的“面试”程序。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要想成为一匹军马,竟是如此简单。是军马的选拔要求原本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还是这些简单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他叫张福合,今年61岁,是红山军马场的第一代牧工,自从马场建立,他就在这里负责饲养军马。老人不仅经验丰富,骑术也堪称一流。
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真正地感受到,成百上千的马迎面飞驰而来的巨大冲击力和强烈的压迫感;也只有身处马场我们才知道,当一个骑兵骑马冲过来时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普通的拍摄方法根本无法捕捉到骏马飞奔而过的细节。这种风驰电掣的速度和强大的冲击力应该就是骑兵取胜的关键。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抗战时期,步兵的武器子弹不能连发,射程和精度也远远不够,要想击中快速移动中的骑兵,是极其困难的。而一旦骑兵冲到身边,马刀就远比步枪更具杀伤力。由此可见,军马肯定对于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就像张福合所骑的这匹马,速度之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人却告诉我们,速度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这匹马就不适合作为军马。因为它过于高大了。
回力(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畜牧科 科长):像咱这要求的体高,现在执行的标准就是1米30
这是今天人们常常看到的马术比赛的场景,这些赛场上的佼佼者们都是骑着高头大马,赛马的体高一般至少也有180公分,而且马的体格高大显然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比赛动作。为什么军马偏偏要选择个头矮小的马呢?
他叫回力,军马场畜牧科科长,多年来一直在对军马进行研究。他告诉我们,在战场上,马越高大,骑兵的目标就越明显,被敌人射中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军马都不选择高头大马,而1米30的体高,也并不是一个随便确定的数字。这个高度不仅尽量缩小了目标,而且不会过多地影响马的奔跑速度和跨越障碍的能力。不仅如此,毛色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指标,对于军马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回力:毛色除了白的、花的跟一些浅颜色之外,任何颜色都可以了。
回力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在雪地这样特殊的战斗环境里,白色和浅颜色的马都更容易暴露目标。军马的毛色就像军队的迷彩服一样,是为了在战斗中更好地隐蔽自己。而马的体长、口齿等其他指标,对于军马来说也都有着不用寻常的意义。
在中国,熟悉或不熟悉马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本名孙阳,据说他的相马之术非常高明。后来他还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而伯乐相马的主要方法,就是根据马的外观来判断马的优劣。
回力:他主要就是看从马的外观,小到眼睛、耳朵、鼻孔,大到四肢、躯干、间架结构这块,他主要都是多年总结下来的。你比方说劣马,它的耳朵永远是抿着的,但是你要说马的品质 要高,它的耳朵是立着的。它容易兴奋。你像鼻孔,鼻孔粗大的,证明它的呼吸好,前裆宽证明它的肺活量大,这样的马一般都属于好马。
在红山军马场,回力和许多老牧工一样都深谙相马之术。他们可以轻易地从马的口齿判断出马的年龄,军马都必须是刚满4岁的青壮年马匹。而马的体高、体长、骨骼结构也都直接决定着马的速度和耐力等品质。这些看似普通的择马指标,实际上已经决定了马匹出色的综合素质。
成吉思汗的铁骑为什么能够纵横欧亚大陆?
蒙古军马又为什么广受古今骑兵们的青睐?
饲养军马都有哪些秘密绝招?
军马场内又有多少喜怒哀乐?
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骑兵部队最多时达到12个骑兵师。不断增加的骑兵遍布各地,但是军马却始终以蒙古马为主。
红山军马场就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这里自古盛产蒙古马。公元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这支部队纵横天下,铁骑所到之处,敌人无不望风披靡。可以说,正是这支骑兵部队帮助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毫无疑问这支骑兵所骑乘的军马就是蒙古马。为什么从古至今,骑兵们都对蒙古马情有独钟呢?这是一种在草原上随处可见的场景,牧民们称之为套马。熟悉马的人都知道,蒙古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性子烈。套马的目的,就是为了驯服那些在放牧中撒野的马。
于海峰(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 副场长):训练的时候,它比较暴躁,有时候踢坏人了,这样的常有,有时候马咬人,你训练的时候,骑它的时候打它打厉害了,它会咬你的这马。套马的过程充满着危险,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牧工,也会因此而受伤。
张福合(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 退休牧工):就我这腿断过呢,断了现在钢板还在里面,马踢断的,在马身上套马,在马群里闯群,就跟刚才那个劲似的。那有的马,吧一蹶子就踢你腿上。
但是这些性格彪悍的蒙古马经过训练后,在战场上就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而且蒙古马具备超常的耐力,可以连续奔跑作战,非常有利于骑兵的长途奔袭。更为重要的是,蒙古马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汗腺发达、不畏严寒酷暑,即使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存。正是这些优良的品质,使得蒙古马成为军马的首选和骑兵的最爱。
骑兵纵马驰骋自然是英姿飒爽,而一匹军马成长的背后,也有着许多外人所不知道的辛苦。红山军马场是一片占地40余万亩的草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水草肥美,对于以草为食的马匹来说,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天然草场。在这样的草原上放马看起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红山军马场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骡马化的要求。那一时期军马场的马匹数量巨大,但是放马的人只有两个连,以至于一个人就要管理一群军马,而一个马群至少也有200匹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不让马群走失,就成了牧工们最头疼的问题。于是,牧工们开始像蒙古兄弟学习。来自蒙古牧民古老的养马经验,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张福合:那些刚上班的小年轻,他放马把马群隔在这,他就在这躺下睡一觉,睡觉起来看不着马了,我放马不是那样,我会使风,我把马群搁在这,我上拿个蒙古包那躺着去。等我睡个十来分钟,马群到我跟前了。他小年轻他不会使风啊,夏天这个苍蝇蚊子叮马,马都顶着风走,马就顶着风走,它不护着它脸,这都是经验。
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放马和放牛放羊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于海峰:马除了白天放以外,晚上还要放。
这么好的草场,马应该很容易吃饱,为什么晚上还要放牧呢?
于海峰:这个马这个动物和牛羊它不一样,马咱们说它是直肠,它就靠一个直肠,胃不大,很小有一个小胃,它靠直肠来运转,就是随吃随便,你看它不倒嚼,它就是直肠子,每天黑白都在吃,它没有闲的时候,有时候闲的时候就打打盹,站那睡会觉,醒了就开始吃,一天忙活就是往嘴里吃东西。
所谓“马无夜草不肥”,原来道理在这里。可是每当夜幕将临,马可以自由地吃草,放马的人却要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因为草原的夜里布满了杀机。
于海峰:晚上主要害怕狼。那时候狼比较多,野兽出没。
为了防止狼的袭击,牧工们常常一整夜都不敢合眼,死死地盯着马群。而一旦遇上雷雨天气,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张福合: 夜间阴天下雨,伸手不见五个指头,就这么就看不着你手。那哗一个闪,打闪,打雷,一打闪那个鸟从地下往起一飞,闪哗过去了,这根本就看不着啥。那马群那时候也噱啊。
在雷雨交加的夜里,受惊的马群会四散奔逃,很快就会在漆黑一片的广袤草原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要真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才能找回失散的马群呢?
张福合:这个马群它要噱了之后,你别着急,你听,看是看不着。我们最高级的经验,弄个大铃铛给那个马带上,你离着一二里地,黑夜这么听,就听着铃铛响,简直往那走,找着马群了。有时候爬在地上听听,马群要跑也听着了。
在草原上,还有许多危险是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在马场的一个角落里,我们偶然拍到了这样的场景。这种从马身上抓到的东西,牧民们叫它草爬子,我们注意到,抓到草爬子后,他们总是立刻扔到石板上,似乎很对它充满了恐惧。
回力:草爬子,学名叫草原痞,它是草原上一种特有的寄生虫,它主要寄生于马的皮表,靠吸食血液为生,在它的一生当中,就是光吃,它是不会排泄的,一直到最后把自己撑死拉倒。它寄生到马身上靠吸食血液为生,同时,给马传染疾病,这种它就是破坏马的血液循环系统,如果是救治晚,直接造成马的死亡。
牧民们说,草爬子不仅会伤害马,也会伤害人,一旦接触到人,很快就会钻进皮肤里,除了用烟头烫破皮肤外,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抓住它。除此之外,马也跟人一样会患上感冒和各种传染病。看来,一匹军马健康成长的背后,少不了红山军马场的牧工们的精心呵护之功。
今天,红山军马场老牧工们饲养军马的丰富经验,已经被马场新一代的年轻牧工们所继承。每年,数百匹出色的军马仍从红山军马场里脱颖而出,被送往内蒙、新疆、西藏等地的边防部队,成为战士们守卫祖国边疆不可或缺的装备。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看,请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关注《马场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