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凉皮四个月能挣70万——中关村小商贩的账本
近来,一则微博被广为转发——“某门户网站编辑辞职、在中关村一带卖凉皮、四个月挣70万”。博友在评论的时候不乏质疑声,但也引来了更为广泛的讨论——更有人贴出其他小商贩的收入表,比如卖盒饭的一个月能挣6000左右;地铁外面卖玉米的大婶,一个月挣4000;给手机贴膜的一个月也至少几千!
然而真实情况怎么样呢?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中关村一带的小商贩发现,小商贩收入确实不菲,但是也有淡旺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赚的是辛苦钱,而且经常要和城管捉迷藏。
卖盒饭的一天挣300
一天的中午,记者来到中关村。这里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的海洋,更是人的海洋——销售代表在卖力地吆喝;拉板车送货的忙得满头大汗;工程师在给客户处理各种电脑问题……
中午时分,大家都饿了。销售代表小李都听见自己的肚子在“咕咕”叫了。记者跟随他来到中关村E世界对面的一个小角落里,这里被三座大厦包围着,如果不仔细找,很难能发现这个角落。
还未走近,角落里已经飘来了香味,小李狠狠地嗅了一下。他快步走近,那卖盒饭的看来和他很熟悉了,抬头问他:“今天不吃西红柿炒鸡蛋了吧,小鸡炖蘑菇怎么样?”小李“嗯”了一声,接过盒饭,将钱递过去就走进大厦里开始他的中午饭。小李说,以前他是每天都买这种盒饭吃,后来因为品种少,吃腻了,就隔一天来买一次。
“这么便宜,不怕不卫生吗?”小李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在乎:“现在哪里都一样,反正吃着味道还可以。”
在这个角落里共有三家卖盒饭的,每一家的菜式基本都一样——西红柿鸡蛋、小鸡蘑菇、豆角烧肉;价格也一致,都是6块钱,包括米饭或者馒头。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生意的火爆。来自河南的一家再卖完50盒盒饭之后,就打电话让家里人再来多送一点。
这些靠着中关村卖盒饭的收入能有多少?真像微博中传说的那样?记者以老家亲戚也想来北京卖盒饭咨询了其中一家,那位大姐一听记者的口音相像就道出其中的一五一十:“我在这卖盒饭都七八年了,这两年生意并不像以前那么火爆了,一个是卖盒饭的多了,另外是一些人上餐馆里吃了。”
“那一天能卖多少盒?”
“我们只做午饭,我在这儿能卖上七八十盒,再加上有固定的客户,能卖出去将近200盒。”
“6块钱的盒饭,咱们一盒的利润能有多少?”
“这个你真想来卖了,咱再给你说。”后来经记者向其他小商贩打听,这盒饭的成本也就4块多钱,甚至更低。如此算来,盒饭大姐一天能挣300元。
手机贴膜一天挣一两百
在海龙大厦西侧的路上,有几位大姐坐着小板凳等待贴膜的顾客,她们都有一个硬纸壳写的广告牌:手机、相机、笔记本贴膜。
梁大姐在这里驻扎已经有三年多了,看到记者走近她的摊位,一脸欣喜:“买新手机了?贴个膜吧。”
在给记者手机贴膜的同时,她讲述了自己的生意经:“这中关村就是我们的靠山,人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就吃中关村了,这一天得卖出多少个手机、笔记本啊。”
梁大姐也不避讳给出自己的小账本:“我这个给手机、相机贴膜有三个档次,分别是10块、20块、30块;给笔记本贴膜则是20块、40块、60块,关键是看膜的质量,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膜都是在北沙滩一个批发市场内进的货,最低的也就一块多一张,贵的能有十几块。”
由于给手机贴膜的比较多,记者在梁大姐周围观察了一下,在一个小时内她有两个顾客。后来问她:“一天能贴多少膜?”梁大姐也不隐瞒:“周末一天最多的能贴十来个,什么档次的都有,算算一天也有一两百多的纯收入,但是天冷就不行了,俺们虽然在外面冷飕飕地坐着,但是顾客不多,谁愿意在外面等着给手机贴膜啊,这冬天就是一个淡季。”
梁大姐怕的不只是冬天,还有城管,“能不抄吗?看到了,连板凳加我们这个装膜的书包都能给弄走。”说到这里,梁大姐下意识地抓紧了她的书包。卖盒饭的也怕城管,她们说:“看到了就跑,就把盒饭扔下呗。”
希望小商贩合法经营
守着中关村这个经济兴旺的地方,小商贩们已经参与到这里的经济生活。那么如何对待这些小商贩,这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问题。记者查阅到,其实重庆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该市提出与其一味地堵,不如适当地疏,在部分背街小巷开放摊区,降低费用,支持小商小贩合法经营。有社会学家就指出,这种做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多给小商小贩生存空间,既要给他们摆摊的地方,又要降低他们摆摊的门槛。
回到梁大姐那里,记者曾给她算了一下账:在旺季的时候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记者问她:“假如给你一个固定的摊,收点费,愿意吗?”她回答说:“只要不是特别多,那当然愿意,谁愿意天天像贼一样挣钱呢,贴膜的时候还东张西望着。”
本报记者 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