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杨文彦)连日来,北京大雾弥漫,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认证的实名微博中说,“我们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普实在是太弱了、太迟了,以至不少关心此事的公众对空气质量监测是怎么回事知道得太少,只知词不知内容,再加上有些人什么都不信的情绪、连续的大雾、洋人的数据,这样讨论难免成粥。”
杜少中所说的讨论“成粥”,是指由中美对北京空气质量检测结果的不同而引发的一场争议。美国大使馆根据美国环保署的空气质量指数“PM2.5”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北京的空气属于“有毒害”;而北京市环保局空气污染指数测量的是“PM10”,结论是空气质量为“良”或“轻微污染”。天壤之别的结论,让不少市民疑惑,引发了网络上诸多的争议,其中不乏知名人士你来我往的口水仗。
杜少中在微博中分析了“讨论成粥”的原因,“我们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普实在是太弱了、太迟了,环境信息服务也不够人性化。以至不少关心此事的公众对空气质量监测是怎么回事知道得太少,对标准、规范、浓度、指数、年均值、日均值……只知词不知内容,再加上有些人什么都不信的情绪、连续的大雾、洋人的数据,这样讨论难免成粥。”
对此,网友薛蛮子则说,“欢迎您每天科普!更希望北京早日发布PM2.5 的每天监测数据。你们不科普不发布,阴霭漫天鼻嗅异味非说是轻度污染,焉能有公信力?您说呢?最要紧是要制订出可行的方案,逐步消除污染还给百姓一个可以生活的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