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华 |
黄华华 风雨兼程,八年屡创辉煌
2003年1月当选广东省省长,到今天是8年零9个半月
2009年8月1日,中山大学数力系69届校友举行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校友的黄华华发表了祝酒词,他感叹地说:“我们在座各位基本上都超过60岁,很多同学已经退休。我今年63岁,再过两年我也退休了。”
两年后的今天,黄华华正式卸任广东省省长一职,这距离他2003年1月当选省长,是8年零9个半月。
当选省长,连任省长
8年前的广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772名出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了新一届省政府领导班子,黄华华当选为广东省省长。
作为新任省长,在当选后的首次讲话中黄华华表示,省长这个岗位,不是荣耀,更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舞台。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见诸报端的数据显示:在黄华华履职的第一个五年,广东经济总量年增长超过14%,生产总值在2007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首超台湾;绿色广东建设也成效明显,2006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0.9%,分列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民营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了大跨越,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超过300万户,比2002年增加100多万户,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和税收分别由2002年的5265亿元、53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万亿元和16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四成和近三成。
2008年1月底,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黄华华高票连任广东省省长。在记者见面会上,他说,要努力把广东建设得更加美好,努力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最困难的一年”
所谓征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2008年,广东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后提出了“双转移”的发展战略;但紧随而来的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广东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与挑战———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外经贸依存度高的广东经济遭逢“重伤”。
这一年,黄华华回想起来,坦然承认,“是我从政以来,当省长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这一年,如何完成既定的GDP任务,如何解决失业带来的就业问题,如何帮助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渡过难关,如何完成财政任务,这四大难题压得广东喘不过气来。黄华华不禁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
也是在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各级部门的团结努力下,在“三促进一保持”的重大战略部署下,广东的GDP增长了9.5%,实现就业170多万,产业调整风生水起,财政总收入完成9052亿,超额6%。黄华华生动地总结说,攻坚克难,广东一靠投资、二靠市场、三靠企业、四靠结构调整,科学应对,“很不容易、很了不起”。
仅在扩大内需方面,“广货北上”、“广货西行”一年开了132场洽谈会,签订合同金额超过5800亿元,全年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突破8400亿元。“以前有人说,远看洋货,近看广货,细看假货。现在不是啦,细看是好货啊。”黄华华在那年“两会”上的一席话,引来当时在场代表的一片笑声。
风雨过后,意气风发。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黄华华在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表示:“完成GDP增长9%,我们很有信心。”
大胆的先行先试
进入新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全省上下共同奋斗的目标。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上,广东再次开始了大胆的先行先试。网络问政、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等诸多创新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人民日报评论部曾对黄华华围绕政务公开进行过一次专访。面对种种公开的新尝试,这位老省长的态度是:“公开有压力,不敢、不愿公开则是‘无力’。或者借用另一句话: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就会有危险。”
从“举牌哥”到“拇指妹”,一批90后年轻人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让全国人民感受到广东人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表达、参与、监督的新型方式;但对政府而言,无疑是压力十足。
黄华华却更多地把这种压力,看做是动力,“人民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关注与监督,本身就是推动政务公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人民群众不仅是政务公开的服务对象,更是评价政务公开效果的重要‘裁判’。我很认同那句话:公民参与的力量,善用则为推动力,误用可为破坏力。我们就是应该以制度化渠道海纳公民参与的‘百川’。”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