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王跃昨走出密封舱。 新华社图 |
机组成员在密封空间 |
结束“火星之旅”
中国志愿者“回到”地球
520天与世隔绝的日子,普通人也能承受吗?
浙大教授解读:离群索居时人类面临三大压力
据新华社快讯,北京时间昨日18时,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5名同伴,在莫斯科结束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返回”地球,走出模拟飞船。
作为“火星―500”实验项目参与者,由3个俄罗斯人,2个欧洲人和1个中国人组成的6名志愿者,于2010年6月3日,在俄罗斯进入封闭实验舱“飞往火星”,开启了520天漫长的“火星之旅”。现在,6名志愿者结束近一年半的“火星之旅”,于昨天从这个与世隔绝的设施里走出来,“返回”地球。
500多天密闭实验期间,志愿者通过电子邮件和视频与外界沟通,吃类似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食用的罐头食品,每周洗澡一次。欧洲航天局研究院松德布拉德说,“火星—500”项目证明,宇航员能够应对漫长的火星之旅引发的孤独、沮丧等心理不适。
通过这项试验,科学家们已经看到成功把人类送上这颗红色行星(火星)的可能性。
【教授解读】
面对枯燥、单调的生活,宇航员需有超强“小宇宙”
“火星之旅”中志愿者面对枯燥、单调的生活,离群索居,到底对心理有哪些影响?人类的“孤独感”又从何而来?记者昨晚联系采访了浙江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陈树林。
他傍晚已经看到了“火星—500”的新闻,而当记者与他探讨“孤独”话题时,他兴致很高,并告诉记者,他最近正着手做一项研究,就是关于远洋轮船上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这与宇航员的心理比较类似。
陈树林说,人应对与世隔绝的环境时,会产生各种应激心理,一般情况下,宇航员经过严格测试和训练,都有超强的“小宇宙”,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应对这些状况。
忍受520天的离群索居、单调乏味的孤独生活,只靠偶尔的邮件视频与外界交流,陈树林分析,志愿者面临这几大压力:
一、环境的刺激量太少,会影响身体的某些功能。
虽然现在大家经常觉得工作事情多,很烦,但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人的听觉、视觉,味觉等感觉器官,需要不断刺激才能保持正常功能水平。一个因为疾病长时间没有讲话的人,恢复讲话会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就是这个道理。
二、人在长时间没有情感交流时,会加重孤独感。
三、性格外向的人会对枯燥环境表现出特别不适应。
人在单调、枯燥的环境中,而且同时工作紧张时,人的情绪会出现异常和失控。
那假设遭遇“火星之旅”一样的枯燥单调与世隔绝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陈树林说,首先不能慌乱,其次可尝试一种源自印度的内观治疗法,有点像瑜伽中的“冥想”,通过调节呼吸、注意力来“清空”大脑中过多的负担,对恢复心理疲劳非常有效。
【新闻助读】
人类对火星“情有独钟”,15年后有望登陆
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人类为什么长期对火星“矢志不渝、情有独钟”?“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认为,人类探索外星球,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和幻想。
他说,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是自然条件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有稀薄的大气层;自转一周仅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火星因此有一个别称“袖珍地球”,它有可能成为科学研究基地和将来人类移民的彼岸。
火星探测比月球探测的难度要大很多。从距离上来讲就有“天壤之别”。目前来看,地月往返需要一两个星期,地球到火星往返却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其中,人的问题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人类到目前为止,最长的太空飞行记录是438天,是由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在空间站上创造的。
人类何时能够真正踏上火星之旅?陈善广认为,在未来15-20年的时间内,人类是有可能成功登陆火星的。
目前,欧洲和美国公布的人类火星登陆计划都在2030年以后。中国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
本报记者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