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上百记者齐聚北京 交流新闻从业者酸甜苦辣(图)

2011年11月06日07:37
来源:中国广播网
11月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切接见获奖代表。新华社记者黄敬文 摄

  11月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切接见获奖代表。新华社记者黄敬文 摄

  中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周五(4日),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上百名记者聚在北京,接受属于他们的荣誉,也一起交流新闻从业者的酸甜苦辣。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两位优秀的同行,看看他们的苦与乐。

  樊冬平,每一桢影像背后的故事

  樊冬平,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新闻战线工作21年。从黑砖窑事件到98襄汾溃坝,从霍宝干河煤矿记者封口费事件到王家岭矿透水事故,重大事件,他和他的同事都会在第一现场。常常,他们彻夜剪辑、一遍一遍地修改稿件:

  樊冬平:新闻工作可能不仅仅局限在这8个小时,经常为了做一个几十秒、1分钟或者2分钟的小片子加班加点,而且还要有时效性。你采访需要时间,采访回来后期剪辑,包括技术、包装,直到播出,程序必须都完成,才能做出一个精彩的作品奉献给观众。每每就是别人在那吃饭的时候我们还在工作,别人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这个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才刚刚结束。

  您看到的每一桢影像背后,都有媒体人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樊冬平却说,用镜头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他很知足:

  樊冬平:因为社会一直在发展,媒体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他理应做一些前卫的东西,引导社会发展的东西,记录历史性的东西,所以无论你在国家、市、省、县媒体工作,还是在哪个行业工作,都会留下一些历史的记忆。

  郑琳,舆论监督里的拼命三郎

  郑琳,生于197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新闻战线工作18年。如果你读过她笔下的稿件,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然报道过这么多与危险相关的新闻事件。

  重庆打黑系列报道、“甘肃天水高考替考事件”调查、“云南孟连警民冲突”调查、,读者能够所见的文字背后,有着太多极不寻常的危险经历,可她说,一个做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有常人想象不出的幸福。

  郑琳:大概在10年前我有这种幸福感,那时候接待读者的时候,我问他是怎么知道我手机的,他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说在北京西直门地铁站买到了我的手机号。我第一次看到我的手机号可以卖钱的时候,觉得有一点虚荣,但是这些年来因为太多了,相反却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责任感。我知道我不可能帮到每一个人,但是帮一个人的时候,也许帮的是一群人。

  在同事眼里,郑琳是拼命三郎。1999年,她在独家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之后突发阑尾炎,她愣是忍着疼痛坚持写稿,最后被同事强行送进医院。医生说:如果再晚半小时,可能就有生命危险。可郑琳说,这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郑琳:我挺幸福、也很幸运能够在这样一个职业上,这个职业就是一个让你有荣誉感、有成就感,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地方,而且这个职业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好,是看得见实实在在进步的地方。

  我们做这个职业就是桥头堡,站在船头守望和警示,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努力,确实帮到国家,让国家变得更好的。我们不努力,谁来努力呢?

  和樊冬平、郑琳一样,在每一天里,很多我们的同行,都会在奔波和忙碌中度过,享受着属于媒体人这份独特的荣耀与辛劳。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