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凌晨3点多,黑作坊内正在加工豆浆。
②凌晨4点多,黑作坊经营者出门送货。
③豆浆送进早餐店。本报记者 张剑
近日,本报接到读者举报,称在朝阳区将台地区将台市场附近,有一无证黑作坊大量生产豆浆,该作坊卫生环境恶劣。记者多日蹲守暗访,证实黑作坊确实存在,生产的豆浆流向酒仙桥、将台地区的流动早餐摊点、街边食品店以及一些正规餐饮店。
暗访 熟人不引路难找到 从10月20日开始,根据读者提供的情况,记者前往将台地区开始蹲守暗访。黑作坊所在的出租屋位于将台市场南侧仅100米处,仅有两条小路与主干道相连,这两条小路七拐八拐,中间又有多个岔路,如果不是熟人引路,外人很难找到。
出租房的面积大约30平方米左右,外面是一扇塑钢推拉门。每天白天,该出租房大门紧闭,落地窗帘挂在推拉门后,从外面无法看到屋内情况。即使到了晚上11点多,出租房大门仍然紧闭,屋内也未开灯,不见屋内有人。
作坊凌晨两点开工 凌晨2点多,出租房的推拉门突然打开,屋里亮起灯光,一名男子从屋内走出。在随后的十几分钟内,该男子将屋内的煤灰等杂物清理出。由于出租房门已经打开,屋内情况可以大致看清,屋子分为里外两间,内间为生产区,外间则堆放了数十个编织袋,里面装满了黄豆。屋内总共有三四个人,有男有女,他们分头忙活着,有人刷桶、有人向容器内盛黄豆洗黄豆、有人清理透明塑料杯。
凌晨2点半左右,正式开始加工豆浆。从屋外依稀可看到,屋内的加工者将黄豆洗净后倒进大盘子,随后再将黄豆一点一点倒进豆浆机中,一人操作豆浆机进行加工,还有一人不断将豆渣装进编织袋,等豆渣积累到一定量时,将编织袋提到门外。磨好的豆浆流进一个大桶,成桶的豆浆被倒入一个大锅中加热,等加热后再倒回桶内。随后,一人用舀子将豆浆盛入已经准备好的透明塑料杯,然后递给旁边的人,经过封口后,一杯豆浆放入白色泡沫箱内。
在制作豆浆的过程中,屋内的人基本是徒手操作,在此之前只是简单洗洗手。同时,屋内没有任何消毒设备,用过的大桶、大锅之类的容器,只是拿到水池边简单地冲洗后,就再次投入使用。
每天送上千杯豆浆 凌晨4点多,黑作坊内的豆浆做好了,屋里的几个人开始装货。一名男子将一辆电动三轮车直接推进屋内,屋里的人将一个个装满豆浆的白色泡沫箱装上电动三轮车。一辆电动三轮车基本要装6到8箱豆浆,每箱内大约能装50杯左右。
装完车后,屋内一名女子在泡沫箱上盖上被子,并用绳子捆牢。第一辆电动三轮车装满豆浆送出后,另一辆电动三轮车开始装货,门外还有第三辆电动三轮车在等候。三辆电动三轮车几乎天天出去送货,送出去的豆浆数量达到上千杯。
在生产及装货过程中,屋里的人不时停下手里的活儿,走到门口四处张望。
多供应流动早点摊 记者曾驾车进行跟踪,但由于时间尚早,外面人员很少,为不引起对方怀疑,记者的车与送货的电动三轮车始终保持一定距离。电动三轮车送货时一般走较窄的小巷,且在行驶中多次拐弯,稍不留神就会被甩掉。此外,送货的电动三轮车还会选择汽车根本无法通行的道路。
11月3日凌晨,记者在蹲守后再次进行跟踪,作坊内的一名男子骑电动三轮车快速驶向酒仙桥路。他沿酒仙桥路向北行驶,中间曾两次拐弯,最后到达将台西路一家饭店。当时,该饭店的小型LED广告牌已经亮起,“豆浆、油条、各种粥”的广告词格外醒目。送货男子将三轮车停好后,饭店内的几名服务员将车上的三箱豆浆搬走,该男子则跟随进店。大约十几分钟后,男子提着空箱子从店内走出。随后,这名男子又到附近几个流动早点摊、街边烧饼店、包子铺之类的地方送货。流动早点摊大约收30杯豆浆,店面越大收的豆浆越多。该作坊的豆浆售价为一元一杯。
早晨7点左右,货都送出后,除一名年轻男子睡在作坊内,其他人都纷纷离开。推拉门关闭,并挂上窗帘。
简陋作坊 生产豆浆 10月中旬,读者秦刚(化名)致电本报,称从8月份以来,他居住的朝阳区将台地区将台市场附近出现了一家黑作坊,这家黑作坊在一间出租屋内,“这个屋子是白天大门紧闭,后半夜有人进进出出,有时还冒出白气”。
经多次仔细观察后,秦刚发现,黑作坊内专门生产豆浆。由于作坊内十分简陋,秦刚怀疑作坊没有相关的生产手续,卫生条件也难以得到保证,其产品质量堪忧,“就怕还会添加一些化学物质,那就会对人体产生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