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 返聘导师近日拒教

2011年11月08日11:36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本报专访黄蛉指导教师、四川大学古文字专家何肙

  该不该拒教“甲骨文考生”

  本报记者 孔令君 林环

  两年前的高考中,四川学生黄蛉,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古文字写了作文《熟悉》,以另类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因此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近日,这位 “甲骨文考生”再度广受关注——一对一培养黄蛉的指导教师、64岁的四川大学返聘古文字专家何肙,上周向学校提交辞呈,原因是黄蛉“学风浮躁,不愿再教”。

  对此,舆论观点不一:有的认为老师和校方不妨宽容以待;有的则评议黄蛉代表的“选秀式浮躁”,终究经受不住学术冷板凳的检验;还有的媒体称舆论及高校不应再对所谓“偏才”、“怪才”顶礼膜拜。

  究竟事情真相如何?孰是孰非?风波之后的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本报记者昨日专访舆论漩涡中的何肙教授。

  [专访]

  何肙:“如果我还不辞职,怎能起到警醒作用”

  新闻视点:黄蛉当年高考,分数没到三本线,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三)破格录取,经过两年学习,又破格从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本一),本该值得庆贺,但您却提出了辞呈,据说,是因为一篇“甲骨文考生‘跨’进川大”的新闻报道惹怒了您?

  何肙:可以这么说。本来我多次和黄蛉打过招呼,不要接触媒体,要沉得下心做学问。因为四川大学有过先例,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接收过一名喜欢研究古文字的社会青年,由学校里非常有名的一位古文字专家指导,但这名社会青年头脑膨胀,刚做了一点点浅的学问就接受了很多媒体的采访,最后一点成果都没有,被学校除名了。

  新闻视点:那篇报道提及黄蛉自述现在的古文水平,“读《文心雕龙》等古籍,不看翻译还是吃力”,但《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和古文字专业似乎有些脱离吧?

  何肙:是啊。我指导他学的是古文字专业,但他读《文心雕龙》,而且还想看点中医、学点哲学,你说他到底想学什么?这样下去,如果我还不辞职,怎么能起到警醒作用?

  新闻视点:也就是说,他接受媒体采访仅仅是导火索。

  何肙:对,只是导火索。应该说我早就暗示过。去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绿色生活》,有位考生写了一篇文言文作文,很受瞩目,有阅卷老师认为该生“前途无量”,应“破格录取”。而我却不以为然,还特地为此写了一篇博客。

  我认为那篇作文也就是高中生的文言文水平,只不过比一般高中生多识了几个生僻的字。我对文中生僻字作了一番考察,发现全部可以在王力等人编纂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这本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适合中等程度的古汉语学习者使用。但这位考生使用生僻字生造的词语,未必都合于古汉语的构词原则,也因此便叫人读不懂了,可能反令人觉得深奥莫测。说白了,这位考生不过是用一本字典忽悠了很多人。如果让任何一位对古汉语有些兴趣的高中生熟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生僻字,最多只要两三个月,很有可能写出作文的“古奥”程度会超过这位考生。但这样会让这些同学误入歧途,会以为古汉语的词语可以任意生造,而不去下功夫积累古汉语的词汇、了解古汉语复杂多变的句式,其结果是可能永远难入古汉语之门。

  我写博客的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指导黄蛉了,一周两次。博客的内容,暗示了我的真正想法:当前高校、学术界的浮躁学风,需要警醒。

  新闻视点:那现在您辞职的事进展如何?

  何肙:校领导已经和我协商。结果如何,校方届时自然会有交待。

  新闻视点:黄蛉是您第一位一对一培养的破格录取学生吗?

  何肙:他是第一位,我是觉得他可惜了。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是要坚决制止的。

  [众议]

  黄蛉错了?“事情不能简单判定”

  “黄蛉”,本是一种鸣虫的名字。虽身体较小,但鸣声清脆悠长,因此有人称之为“鸣虫之王”。这似乎暗合了黄蛉本人的数次一鸣惊人:两年前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两年内又实现从三本到一本“两级跳”。

  就在上周三,黄蛉已就读两年的锦城学院在其官网上登载了黄蛉转入四川大学深造的喜讯,标题是《江山代有才杰出不拘一格选人才》。而仅仅两天之后,指导老师何肙就向学校提交了辞呈。

  对于这位仅20岁出头的大三学生而言,或许这些天的变故多少令他不知所措。昨日记者屡次拨打的黄蛉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

  在锦城学院的报道中,“由我院和四川大学联合培养的甲骨文考生黄蛉(09级汉语言专业),在我院刻苦努力学习了两年”,“不负大家厚望,非常努力地学习,成绩十分突出,进步非常明显……”而这些,与何崝的“浮躁论”显然有些矛盾。孰是孰非?

  “我认为黄蛉有权利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没有必要‘框’死在甲骨文研究上,即使他是因为‘甲骨文特长’而被破格录取。”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小缪看来,“可能是何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太高,老先生希望年轻学生对古文字学有所传承,这也可以理解。但既然是师生关系,老师为何不能教学生做人,教他实事求是、低调谨慎,而却要与学生‘怄气’到这种程度?”

  但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小龚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在他看来,何崝的辞职以及对黄蛉的要求均无可厚非。“想要做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就应该抓紧时间打好基础,这是一门非常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专业。”小龚说,古代将语言文字学称为“小学”,音韵、训诂、文字是读书人从小就要接受的基础训练,当代人的“小学”基础与古人差距甚远,很难在此之外还涉及《文心雕龙》等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若沉不下心,就不要走这条学术路。”这也是小龚的研究生导师时常教导他的。

  昨日本报记者还找到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两年前,刘钊见过黄蛉。当时,高考之后的黄蛉,拿着他颇受争议的“甲骨文作文”来请刘钊“看看”。“那次交流的时间很短,我觉得一位高中生喜欢甲骨文实属难得,因此鼓励他继续学习。”刘钊说,“对他今天的事,也不能简单判定。”

  那次见面,黄蛉表示,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是受了当年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攻读古文字博士学位的“三轮车夫”蔡伟影响(蔡伟的故事,本报曾以《高中学历三轮车夫 38岁蔡伟复旦攻读博士》为题报道)。

  不同的是,蔡伟甚少接受媒体采访,非常不愿意被记者打扰,刘钊等多位教授对他的一致评价是“心无旁骛”、“沉得住气”。

  “可能不能这样简单比较,毕竟蔡伟比黄蛉年长不少,攻读博士所需要的精力也更多,而黄蛉只是大三学生。”小缪说。何崝的同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川大学教师也持相同看法。

  [反思]

  破格录取“完全不必剑走偏锋”?

  “甲骨文考生”被拒教风波,也令近年常被媒体热炒的“破格录取”成为反思对象。

  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充分发挥和挖掘具有特殊专长学生的潜能,“偏才”、“怪才”、“奇才”不仅可被破格录取,还有专门的导师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黄蛉正是因为“甲骨文专长”得到了破格录取和特殊培养,也吸引了不少媒体放大镜式的高度聚焦,还多少因此惹来了导师的“浮躁”责怪。

  而对于破格录取,本报昨日采访的几乎所有人都持赞赏态度。“若学生拥有真正的特殊才能,比如对古文字有着远超同龄人的兴趣和功底,大学不拘一格录取并单独培养,是一件好事。”刘钊说,尤其在古文字这类研究者不多的领域,培养年轻人是非常重要的。

  小龚自嘲说,因为对古文字感兴趣,自己算得上是“异类”。据他介绍,即使是国内著名高校的中文系,古文字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也不会太多,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寥寥可数,“导师有时都会为生源问题而发愁,总是希望能招到真正有兴趣、能钻研的学生。”小龚说,不少古文字爱好者只是拥有“外行人的热情”,真正接触到古文字学专业领域,很有可能被艰深繁复的音韵、训诂、文字所“吓跑”,半途而废。

  “但要避免有些人哗众取宠,刻意以某方面的‘怪才’来博取眼球。”刘钊说。近几年的高考中,确实不乏以各类剑走偏锋的作文构思来显示自己是“偏才”、“怪才”的现象,“这就需要校方进行严格的筛选。”小缪说。

  同样关键的,还在于平等对待这些“偏才”、“怪才”、“奇才”。“如果在破格录取之后,给予其一定的照顾和特权,比如降低其英语等公共课成绩的合格水平,甚至默认其可以不上某些所谓‘无关紧要’的课程,那反而容易误了学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川大学教师说。

  “当然还有一点,舆论切勿对这些特长生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赞赏时捧到天上,贬低时摔到地上。”小缪说,“写了一篇甲骨文作文并不是天才,看了几本杂书擅自接受采访也未必是浮夸,为何我们不能宽容一些、理性一些?”

  还记得,2009年高考后,黄蛉以另类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或褒或贬,众说纷纭。他的高中语文老师、绵阳市南山中学高级教师蒲体超,同样喜好甲骨文的“忘年交”,特意为黄蛉开了博客替他辩护,标题即为《宽容万岁》——

  “以我对他平时的了解而言,我知道这个孩子是一个谦和而低调的学生。汉字是多么美妙的一门艺术!汉字值得我们凝视、深思。我们应当知道每一个汉字出生时的模样,就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看到自己出生时的模样一样。我深信这个学生在古文字的研究方面会走得很远。他让我看到了希望。”

  紧接着这篇博客,蒲体超又写了一篇《写给黄蛉以后的孩子们》,态度明确——

  “黄蛉只有一个,黄蛉不可学!对于黄蛉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我从知道那一刻开始就是持反对态度的……我的主张和你的老师、父母教你的一样:认认真真写字,老老实实做人。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祖国文字源远流长。汉字真的很美,值得大家去学好她,用好她,完全不必剑走偏锋。”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