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网传深圳医疗水平位列三线 去年医患纠纷2000宗

2011年11月09日08:33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深圳医疗水平不如“三线城市”?
  市肿瘤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宝荷医院市聚龙医院市健宁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口腔医院市滨海医院市眼科医院市新安医院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市学府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新明医院深圳市“十一五”期间新建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即市滨海医院)效果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即市滨海医院)效果图。

  深圳医疗水平不如“三线城市”?

  网友发帖引发热议,业内人士称深圳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达到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彭蓓 郑思

  “八毛门”风波刚刚过去,日前,记者在深圳新闻网“我说深圳事”的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标题为《深圳的医疗水平甚至不如一个三线城市》。网友“讲究真实”说,从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名单,可以看出深圳医疗水平不高,不用说跟广州比,跟内地很多省会比,都差距很大。

  他以河南省会郑州市、江西省会南昌市、湖北省会武汉市、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例,这些均有10家以上的三甲医院。帖子的发表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有的说“医生缺乏经验”,有的表示“缺少名医和名科室”,还有的认为与“深圳非省会城市”有关。

  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是否如网友所说的“不如三线城市”,记者连日来进行调查,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不足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来了解深圳的医疗水平。

  据行业人士分析,医疗水平,尤其是优质医疗水平的高低,主要与这个城市解决大病、重症的水平有关。2010年,全市公立医院收治CD型病例(危重病例)的比重从2005年的32.8%提高到42.4%。同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比例为1.16%。,比2005年下降64%。

  市卫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一大一小”卫生发展战略,深圳已确立了能够满足千万以上人口医疗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了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由于大型医疗机构建设周期较长,预计5年后,我市优质医疗资源将会大幅增加。

  调 查

  1

  三甲医院数量为何较少?

  我市医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

  记者从市卫人委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全市共有医院114家,含妇幼保健院和专科防治院,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1.58张(全国2.75张),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59名(全国为1.55名),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19名(全国为1.22名),刚达全国平均水平。从医疗服务效率来看,全市医生人均担负诊疗人次为13.39(全国同比为5.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区、街道医院病床使用率分别为114.8%、94.4%和85.0%。这证明医疗机构和医院人员工作强度和负荷较大。

  达不到平均水平原因有二

  深圳目前只有6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南山区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均是近两年才通过省卫生厅的评审,加上原有的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这个数字显然无法与北京的53家三甲医院,上海的38家三甲医院,广州的35家三甲医院相比较,也比不上很多省会城市。

  深圳的三甲医院数量为什么达不到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记者调查发现原因有二。首先,1998年根据卫生部要求,广东省暂停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时隔12年后才在今年启动,而深圳的大多数医疗机构为近10年内新建。

  其次,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在一次全市卫生系统公开大会上曾表示:“过去10年来,我们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医疗机构的布局,解决基本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主要关注服务效率的问题,在兼顾质量与效率、公平与效率方面做得不够”。在基础卫生服务方面,深圳取得的成绩全国瞩目,社区卫生服务从1996年运行以来,目前已经建设并运行的社康中心共607家,已实现了对1400多万人口的全覆盖。

  市、区级医院均要达“三甲”

  与社康中心相比,医院的建设周期要长得多。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我市开始谋划以城市功能组团为单元配置区域医疗中心,市政府以原特区外的资源薄弱地区为重点,立项新建、迁建9家三级医院,对所有的公立医院实施改扩建。

  市卫人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表示,深圳要利用医院等级评审重启的机遇,实现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2015年,使所有市、区级医院都达到“三甲”水平。我市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办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即市滨海医院)将复制香港大学的专科强项,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和人才梯队,力争在10年内将这家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医院。“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扶持民营医院达标上等,以等级评审的标准规范促进医院内涵提升,着力建设几家国内一流的民营医院。

  届时,深圳的“三甲”医院数量至少在20家,将实现每个城市功能组团都有一家三级医院,新增床位1.5万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6人,千人病床数达到3.4张,基本解决优质卫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调 查

  2

  深圳医院为何无缘“全国十佳”?

  医卫人才梯队建设需要时间累积

  对照网络上热传的“全国10大最佳医院排名”,在综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口腔科、儿科等15个方面,深圳没有一所医院和一个科室上榜。反观与深圳紧邻的广州,就有18家次医院荣登排行榜,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在综合类排名中分列第2、第9位,广州南方医院的消化内科在同科系中全国排名第一。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建立了重点学科特聘岗位薪酬分配制度,对符合我市杰出人才、国家级或地方级领军人才条件的学科骨干实施年薪制。“我们也引进了一些医疗卫生领域的杰出人才,但为什么没有全国叫得响的科室呢?”市卫人委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有关。医疗卫生人才梯队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累积,深圳医疗卫生事业起步晚,医疗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诊疗习惯不一,目前仍处于磨合阶段。“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不光是他做了多少手术,治了多少病人,还要看他退休后他所带的团队有没有散,有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我市目前有53个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

  在帖子里,网友“fuyongzhen”说,看病原则应当是看医生(至少是科室)的口碑,而不是看医院牌子大小。除了医院数量外,医疗服务水平还与专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前,我市有53个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目前省市级重点学科正重新审批中),其中有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市二医院骨科、市中医院中医肝病科、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和深圳华侨医院手外科。以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科为例,目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低于1.0%,窒息死亡率降至1.6%。,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今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选中,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为华南地区唯一一个新生儿专业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我市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

  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就医体系

  市卫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我市重点学科和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实施了规范化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到今年年底,累计招录将达到1200名。实施了高级专科医师、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每年选拔年轻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进修。此外,各医院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资助学科骨干带徒、带教,改善了学科团队结构。我市继续加快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

  同时,启动了优势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集中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群,医院必须按国家、省、市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完成重点学科(群)建设,在一个评审周期内,重点学科建设达标率100%。全面实施“提质增效”战略,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就医体系,逐步推进普通门诊与专科门诊分离,到2015年,大医院专科门诊总量占门诊总量的70%以上。

  调 查

  3

  深圳护理水平到底如何?

  优质护理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

  今年,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把护士还给病人”,最大限度地让护士回到病床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市护理学会会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马晓华告诉记者,目前,深圳的三级医院已有80%的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已达到50%,一级医院也有40%。“而国家与省卫生部门的要求是仅在三级医院开展,在优质护理服务上,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医护比例2015年提高到1∶1.5

  马晓华说,过去护士是配合医生工作,打针、发药都是“工匠活”;现在护士也需要“管床”,让护理工作变成了一项“技术活”。“现在护士每天都得了解自己管床的患者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包括如何减少并发症,如何让患者尽早康复,这些都需要护士‘一对一’的护理。”

  记者从市卫人委获悉,为了让护士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该委从制度、人力、财力、流程上制定了配套方案,大幅度充实临床护理岗位护士队伍,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与实际床位比为2.5~3∶1,普通病房的护士与实际床位比应当≥0.4∶1,一级护理患者比例为60%以上的病房要增加护士数量。调整优化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队伍的比例,到2015年,将医护比例提高到1∶1.5。

  调 查

  4

  医患纠纷信访量有无下降?

  成立仲裁院开全国先河

  很多网友认为,医患关系不和谐也是影响医疗水平的因素。据悉,从2006年起,我市医患纠纷信访案件每年都超过1000宗。2009年和2010年,我市法院系统每年受理的医患纠纷案件都将近2000宗。

  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客观公正、快速高效的解决医疗纠纷。近年来,我市开始闯出一条调解、仲裁、诉讼等多渠道解决医患纠纷的新路。据了解,目前我市12家公立医院(包括4家市属公立医院和8家区属公立医院)成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试点单位。

  截至今年上半年,这12个试点单位的医患纠纷调解室、28名医患纠纷调解员共受理医患纠纷191宗,已调解成功137宗;受理群众咨询483件。自人民调解工作启动以来,把好了解决医患纠纷的第一道关,试点医院的“医闹”事件和医患纠纷信访量持续下降。

  2010年10月12日设立的深圳医患纠纷仲裁院,更是开全国之先河。该院副院长郝忠贵介绍说,“一方面,仲裁是把第三方力量引入到医患纠纷中,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仲裁也能够打消医院的顾虑,医院害怕患者没完没了的索赔要求。”仲裁院成立1年以来,接待来访和电话咨询130余人次,70%的纠纷在信访阶段都得到化解。目前,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9宗,审结14宗,结案平均受理期限为15天。

  “专家断案”增强信任感

  前不久,南山区发生一起妇科医疗纠纷,李女士在医院进行宫颈手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找医院维权,院方一直推脱责任。张女士在仲裁立案过程中,选择了市人民医院原妇科主任作为仲裁员,仲裁员当即指出院方存在着手术方案不足的现象,判断出医患纠纷的责任方。

  仲裁的“专家断案”令患者增强了信任感。郝忠贵表示,仲裁院聘任的24名仲裁员,都是医学专家和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律师,这为仲裁结果的客观、公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医学专家凭着专业知识提出关键问题,对整个事故的治疗环节就会非常清楚,能够快速判定事故责任,避免了过去医院用“专业”混淆事实,而执法人员无法判断的尴尬。

(责任编辑:UN60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