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2015年:北京会是什么样

2011年11月09日17:33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刘娟娟 易萱

  2015年:北京会是什么样

  《环球》杂志记者/刘娟娟 易萱

  实习记者/朱超 闫天舒 苏莹

  2015年,生活在北京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北京市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给出的描述是:北京将更加注重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老百姓,而且,城乡环境更加宜居。这些会成为现实吗?

  在远郊区县建11个新城

  北京种种的城市病,很多都可归结于人口问题。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由各地涌入北京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万,提前11年超过人口控制指标。

  “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已被列为北京“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北京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流动人口增长过快;2,老龄化程度加深;3,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4,就业和居住相对分离,造成整个城市交通拥堵,出现教育、医疗资源不匹配等问题。

  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陆杰华看来,不是疏解人,而是疏解产业功能。比如天通苑地区,不应只是一个“睡城”,而应具备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多项功能,中心城区的一些功能要转移过去。

  “十二五”期间,北京计划在远郊区县建11个新城,把城市中心人口转移到新城中去,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就可望有所缓解。但北京人多的问题,在两三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但在同城待遇上,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将可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毕竟,北京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北京,也是全中国人的北京。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发展做了重大贡献,城市理应对他们有所回馈。这一点,其实也得到了北京高层的共鸣。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曾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所有北京人。

  北京最新的公租房相关政策,将外来人口也纳入到保障范围内。很大一部分外来人口既无力购买商品房,又没有资格申请限价房、经适房,属于城市中的“夹心层”。

  这正体现了北京市最近公布的“北京精神”,即“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精神,让很多人看到了北京开放包容的胸怀。

  当然,因为资源有限、一些政策相对滞后,挑战依然会有。比如外来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自6月份以来,北京陆续关停了2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被分流到了多家普通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外来子弟分享北京良好的教育资源,依然是不小的考验。但未来几年,人们相信情况会越来越好。

  期待智能交通

  为了治堵,北京下了很大的功夫。2010年底,北京出台了包括“建”“管”“限”3个方面、28条综合措施的治堵方案。这对疏通交通起了较为积极的作用。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五环路内平均拥堵时间从之前的两个小时减少为一小时。

  但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一项措施的出台在惠及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也必然对另一部分人利益有所冲击。比如,为限制私家车无序增长,北京开始采取摇号、限行等行政方式。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原所长史其信认为,这些行政措施只是缓冲,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利用经济杠杆的手段,比如提高停车费,来限制小汽车发展。当自己开车出行成本大大高于公共交通时,很多人自然会选择后者。

  史其信说,“十二五”期间,真正彻底解决交通拥堵很难,简单的多修地铁线不是办法,更重要的是要把公交系统搞上去。

  他说:“所谓系统,指的是除了线路,还包括接驳、控制、换乘。有些人下了地铁到家或单位还有一两公里的路程,坐公交也不方便。针对此问题,可以组织一些服务形式,如电瓶车、三轮车等,帮助大家进行接驳。如此一来,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更加方便了,有些人会因此自觉地放弃使用私家车。到2015年‘十二五’结束,北京公交出行率应该达到45%。”

  在史其信看来,解决交通问题,还有一个科技含量更高,也更加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智能交通,比如采用“物联网”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物—互联网—物”的形式。“物联网”应用在交通上,就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连接、共享。

  举一个例子,在“物联网”里,每辆车都是一个“物”,是一个信息采集点,信息中心就是“网”,车可以将自己的路况信息发送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再将这条信息发送给其他车,指导驾驶员如何驾驶,从而更好地缓解道路交通的拥堵。

  更多的蓝天

  建设宜居城市也是北京“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而好的空气质量又是“宜居”不可或缺的因素。为了更多的蓝天,北京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搬迁了首钢。

  2010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1.51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39.73%,超过国家下达任务指标19.33个百分点,减幅居全国首位。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达78.4%(286天),创下连续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认为,总体上讲,北京空气质量在改善。北京要改善空气质量,就要减少细颗粒和臭氧浓度水平,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十二五”,北京市环保局的目标是,到2015年,北京“蓝天”比例达到80%,即292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六项污染物稳定达标,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0%左右,臭氧污染趋势逐步减缓。

  邵敏表示,“蓝天率”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像中央气象台每天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只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这三项指标都不超标,空气质量是“良”,就被记录成一次“蓝天”。但这不见得是真正的“蓝天”,把细颗粒和臭氧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使我们的能见度达到8到10公里以上,这才是真正的“蓝天”。

  要想看到真正的蓝天,还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比如切实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市民的生活也要绿色低碳,比如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等。到2015年,北京真正的蓝天应该会比现在多!

  来源:2011年11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