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楼市:还有哪些猜想

2011年11月09日17:40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刘娟娟

  楼市:还有哪些猜想

  《环球》杂志记者/刘娟娟

  实习记者/闫天舒

  原本属于购房旺季的“金九银十”,却因为现在房价的下调,在杭州、上海、南京等许多城市引发了退房风波。在一些专家看来,“退房事件”预示着房地产泡沫开始被戳破,房价拐点正逐步来临。

  这是真实还是表象,抑或只是“俯卧撑”?中国楼市还存在哪些悬念和猜想?《环球》杂志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让他们把脉中国楼市,阐述其中存在的定数和变数。

  楼市是否真的“低迷”?

  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广渠路上,房产中介置业顾问小高支起了房源牌吸引顾客。与以前不同的是,小高房源牌上的信息不再以二手房买卖为主,而全部变成了租赁信息。无奈的小高说:“限购令下,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少,房子很难卖出去。”

  从实际情况来看,9月、10月多个城市的楼市的确处于成交低迷状态。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显示,10月份北京市住宅成交量合计为12760套,相比去年10月份下滑了近四成。

  在“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一些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大幅下滑,这让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大为失望,而购房者则欢欣鼓舞,认为在“博弈”中正出现有利于买方的信号。

  成交量下降,是否就意味着楼市的“低迷”?9、10月份的数据能说明全部问题吗?

  王小广:“低迷”谈不上

  房地产的调整才刚刚开始,还谈不上什么“低迷”。从全国来看,房地产的“低迷”是并不存在的,虽然现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成交量萎缩和房价的小幅调整,但还有一些城市房价仍然在上涨。如果出现从成交量到房价都明显下跌,再到房地产的投资大幅放慢,才能说是“低迷”。

  陈宝存:选择性报道有误导

  目前在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都有限购政策,住建部也一直在讨论限购扩大化问题,导致一些消费者持观望态度,再加上一些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也使一些消费者产生不久之后房价就要大跌的印象。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万科集团9月份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而实际上截至目前,万科已经基本完成其全年销量,其半年销量就比去年高出90%,只看9月份数据无异于断章取义。

  房价会大幅下跌吗?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调查显示,10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56元/平方米,与9月相比下降0.23%,其中40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2个城市价格与9月持平,58个城市环比下跌。与9月相比,10月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增加了14个。

  10月28日,在宁波房展会上,二手房交易会展位比去年明显缩减,尽管二手急售房因降价倍受关注,但人们仍持观望态度。宁波市民韩女士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二手房我感觉还是比一手房相对坚挺点,优惠力度没有新房大,我觉得还是要等一等。我是改善住房,可买可不买,先观望观望吧。”

  从近期各地的降价潮来看,迫于资金链紧张的严峻形式,开发商以价换量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房价的下降,将会是小幅缓慢地进行,还是大幅猛烈地进行?有没有反弹的可能?购房者应该及时出手还是继续观望?

  聂梅生:资金链全线紧张成定局

  我看过136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公布的数据,它们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近十年的最高点,行业平均为71~72%,资金链全线紧张已成定局。由于民间融资比较活跃,一些开发商又很难贷到钱,所以他们在不同程度地利用民间资金,这样会使其资金链更加紧张。

  但开发商降价一般不会跟风,而是根据自己的现金流状况而定。一些新盘降价的可能性是有的,因为交易量在下降,资金链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就会以价换量。但是老盘很难说,因为老盘下降会牵涉到先期买房者,所以各个地区、各个开发商的情况可能不一样。

  房价出现下跌的端倪,与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房价现在实际上正在温和地回调,降的和持平的远远高于涨的,总体来讲房价呈下行趋势。这已经接近了今年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也就是说房价的涨幅不超过经济的涨幅,不超过人均收入的涨幅,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差不多达到了。

  牛刀:房价泡沫正在破灭

  房价下降一般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区域性泡沫破灭,温州、通州、义乌、鄂尔多斯、香港、海南等地,房价泡沫正在以各种形式破灭,这一步的特征是市场在考验开发商的资金链,过程要延至本年末;第二步是大跌,货币紧缩政策的响应传导到市场,全国房价将出现局部大跌,地价开始普跌,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出现大幅降低,中小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资金流出房地产,这个过程将持续一至两年;第三步是普跌,市场开始根据购买力进一步校正市场的供求关系,房价回归常态,三、四线城市房价会被打回原型。

  年底之前,房价不会出现整体大幅下降,但是会出现局部和个盘的降价,很多楼盘会跌去30%左右,到那时开发商将开始分批出逃。

  陈宝存:现在是买地好时机

  现在正在成交的楼盘基本上是开发商2009年左右拿到的土地项目。而2009年可以说是土地出让的一个高点,而土地的价格一直在增长。在各个环节都在涨价的背景下,房价下降的希望是不大的。

  现阶段很多城市的统计数据都存在一定问题,将主城区和郊区一起统计,显然是不科学的。一线城市的主城区很可能不会降价,有些甚至还在涨。就拿北京来说,就算降也只能是集中在五环以外的地区,即使降价,幅度也不大,大概会在5~10%。

  现在一些开发商如万科、恒大等,都声称要降价。万科现在急于出货,主要原因是其拿地的速度很快,实际上现在是买地的好时机。

  “救市说”是何用心?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其微博上说,随着调控的深入,一些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将不断收紧,“很快就只剩裤衩了。”

  四季度将是开发商最难熬的一个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支付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资金回笼变得更加艰难,各种常规融资渠道可以说已经不具备融资的条件;另一方面,各种工程款、银行短期贷款、各项税费、员工的年终奖金等等,都需要开发商在年底有系统的安排。

  一些开发商纷纷“哭穷”,呼吁政府救市,他们是真的到了穷途末路,还是别有用心?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2008年就是由于政府放宽政策,导致全国楼市价格在有所下调后,呈现报复性反弹。如果此轮调控中房价大幅下跌,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又将面临着怎样的考验?政府该出手相助吗?

  陈国强:政府不会重复08年救市措施

  楼市成交量下降,会影响上游下游的几十个相关产业,像金融机构、装修装饰业、建筑建材业等。但其影响的显现是有早有晚的,有些可能会滞后半年或更长时间,会对宏观经济、地方经济都带来影响。楼市“低迷”会影响地方上的土地市场,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土地财政。持续的时间越长,其影响面、影响程度就会显现得越充分。但房价大跌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现大跌,政府也不会采取2008年的救市措施。

  牛刀:何来风险?

  现在存在一种极大的误解,认为房价下降会影响经济,这是很荒唐的。房价下降只能表示资金流出房地产业,房地产在任何国家都不是支柱产业,也没有任何科技含量,何以影响经济?

  至于银行,房价下降会导致银行风险加剧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房价上涨,会创造货币,货币会越来越多;房价下跌,对银行来讲是在回收货币,是在降低银行风险,影响的是规模效益,何来风险?

  王小广:房价跌真买房人受惠

  房地产的泡沫已经积累了太多,现在降的速度依然很慢,而真正的房地产低迷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那将给别的领域提供发展机会。现在我们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都用于发展房地产,导致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房地产的泡沫不破,对中国经济发展就是一个障碍。

  房地产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开发商、地方政府甚至银行等等,目前他们还没有受到什么实际上的影响,否则早就出现降价情况了。全国平均房价至少下降20~30%,才可以对房地产业进行某种刺激措施。

  房价下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之前炒房的人会转向卖房。对他们来说,今年买的房子没有升值,明年就不会再去买。房价下降,受惠的还是真正需要买房的人。不能因为成交量的小幅萎缩就急于喊“救市”。

  陈秀山:开发商不能转嫁风险

  除非遇到重大的、迫不得已的国内外危机,政府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对于投资或者投机购房者,政府可通过加大税收进行调节。但问题是如何严格区分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

  一些开发商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传统的,遇到现在的这种“低迷”状况,还是寄希望于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救市。这种思维方式有必要进行改变,将问题交由市场来解决。他们之前的投资缺乏长远的规划,后果就要由其自身承担,而非转嫁给政府和社会。

  易宪容:救市会让政府威信扫地

  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喊救市,但是这种呼喊是毫无用处的,政府是不会救市的。假如政府放宽政策进行救市,不仅政府的威信会扫地,房地产泡沫也将依然存在,整个中国经济早晚会受重挫。

  聂梅生:楼市在等待

  现在还谈不上“救市”,现在楼市交易量下降,房价开始回调,银行贷款很难,热点城市炒房者要出局,已经差不多达到政府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了。但是不能说达到这个目标就算完成任务了,还要让它稳定。如果稳定在现在这个格局上,还是没有必要现在就松动房地产政策,应该观察一段时间,让现在的成交量能够消化,开发商能够降价,以价换量,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不至于大幅下滑。

  我现在比较担心目前的两种说法:一种是如果对房产政策不加压,房价就会马上反弹,开发商又会涨价,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另外一种是继续加压,恐怕就会形成2008年的局势,资金链大幅下挫以后,会影响其他产业,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这些都有可能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发生,但目前不用太着急去动政策,还是要稳一段时间,因为现在跟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货币政策怎么走还不太清楚。现在的股市不也在等吗?

  怎样居者有其屋?

  房价下降,并不是所有购房者都愿意看到的。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纷纷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退房潮。先期购房者成了这次降价潮中,除了开发商外,最受伤的一个群体。

  10月26日,上海浦东外环线附近的“中海·御景熙岸”售楼处门口,聚集了几百名业主。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夹杂着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手举“欺诈”“奸商”“退房”“赔偿”等纸质标语,等待着开发商给出一个交待。

  事情的起因是御景熙岸的降价促销活动,每平方米2.2万元的楼盘一下子降到“团购价”每平方米1.6万元。之前已签约购房的业主因此瞬间损失了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六七十万元,不满情绪因此而生。

  买房人买得不安心,而另外一些低收入者,即使房价下跌50%,买房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居者有其屋,是所有人的梦想。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政府该怎样尽可能去改善这个民生问题呢?

  陈宝存:拆迁成本无法控制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如果只靠工资,能买得起房子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买房对于北京本市居民的压力较小,而对于新迁入北京的居民来说,压力非常大。但现在这种情况还无法改变。

  楼盘土地主要来源于拆迁项目,而北京目前最高的拆迁成本已经超过每平方米21万元,成本过高造成了无法降价。一、二线城市主城区及其外围基本上已经批完,而耕地又无法转为建设用地,只能转移到主城区,而由此造成的拆迁成本又是无法控制的。这不仅涉及拆迁户的利益问题,也涉及相关的管网配套设施问题。土地的整理价一直居高不下,而土地拍卖价尽管溢价率降低,但实际上底价节节攀升。种种因素构成了房价的所有成本都在上涨,而且没有下降的可能。

  现在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以旧城改造拆迁的回迁房为主的,很大程度上还是原有的拆迁户受惠。而二、三线城市的保障房基本都配建在商品房小区里,造成了小区中剩余商品房的价格还会出现上涨。公租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高房租与高房价,但它面积小、数量少、价格却相对比较贵,更为理性的方式是在市场租赁项目上给予一定的补贴。

  陈秀山:政府要对低收入阶层住房承担责任

  房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应该属于商品。但这要分阶层来看,有人无力购买商品房,政府的责任就是帮助解决这一类人的居住需求问题,而不是帮助所有人。政府首先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程度的居住需求,包括公租房、保障房等等。对于收入不高的人群,政府并没有义务满足其过高的需求。公民的居住权不等于所有权,政府对低收入阶层具有保障其居住权的义务和责任。

  陈国强:保障房分配腐败会让好政策走偏

  保障房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要求,而是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就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明确不同形式的保障房针对的是哪些人群,有没有长期稳定可靠的融资渠道,谁来运营管理,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确保分配环节的公平,如果分配给不应该获得保障房的人群,那就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产生保障房领域的腐败现象,好的政策就会走偏,违背它的初衷。

  来源:2011年11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