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珠三角产业转移导致粤北骤变 部分工厂被迫外迁

2011年11月10日10:09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许伟明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进入秋天后,清远市下辖的英德市区内,罕见地被蒙上一层尘土。这个绿化率极高的县城,现在泥头车来来往往,一些人出行时,还戴起了口罩。

  英德城区内,不少楼盘和酒店的工地正在打桩。在城区以北15公里的英红镇,一片超过100平方公里的茶果园正被推平,筑路,建厂房,变成工业园区。

  珠三角“腾笼换鸟”,一些被“换”出来的企业,正被引导到粤北落户。许多像英德这样的小县城,也热情地迎接它们。

  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英德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变,工业产值激增。但原本在工业园上的红茶和越南归侨,必须被动接受命运的又一次改变。

  归侨之殇

  1978年,曾瑜莉还在娘胎时,因中越战事,父母和大批越南华侨来华避难,近2万的越南难侨被安置到英德英红华侨农场,以种植红茶为生。英红农场也成为全国第二大的越南华侨农场。

  抵达农场后,曾瑜莉出生。至今33年,她见证了英德红茶的兴衰。

  在计划经济时代,英德红茶主要用来出口创汇。作为英红华侨农场的职工,每个归侨家庭都要参与种茶、采茶,集中送到茶厂统一加工。

  在最鼎盛的时候,单在英红农场,红茶的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全英德市,像英红这样的国有农场共有5个。英德红茶也一度成为英国女皇招待宾客的用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吴家尧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场改制。红茶不再由国家收购出口,销路开始萎缩。红茶开始被大面积砍伐,改种沙田橘和蜜柚。在最少的时候,英德红茶仅有一两万亩。

  农场改制后,归侨家庭就向农场租地种果树,而不能像周边农村那样拥有土地产权。

  曾瑜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大哥,和5个姐姐。1997年之后,通过她最大的姐姐美国的关系,她的父母和5个姐姐纷纷前往美国定居。留下首尾兄妹两人在华侨农场相依为命。

  由于有来自美国的外汇,兄妹俩现在的日子有了保障。但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有很多不满。曾瑜莉的大哥依然在等待签证程序,准备举家迁往美国定居。曾瑜莉也说,如果不是丈夫反对,她也想迁往美国。“很多归侨靠外汇生活,单靠种果树,一年收入一万多元,怎么活?”曾瑜莉说,多数没有外汇贴补的归侨家庭,日子更加难过。

  今年55岁的黄鸿林就是这样的归侨。他所在的归侨村落,居住的都是当年知青离开时留下的破陋平房,做饭取暖还靠进山挑柴。

  由于国有农场的土地产权属于国家,免去了最复杂的征地环节,加上面积广阔,于是整片地被规划为工业园区。

  在珠三角腾笼换鸟时,黄鸿林们也被要求离开农场,腾出空间来。他们眼下被迫面临抉择:离开居住30多年的破屋,获得350元/平方米的房屋补偿,但必须花680元/平方米的价钱去购买安置房。黄鸿林称,这中间的差价他无法支付,他一家每年种果树的收入也只有1万多。

  归侨们更担忧的是土地。在丧失了土地之后,黄鸿林们就只能进入即将兴起的工业区工厂打工。但黄忧心忡忡,多数归侨都已年近60岁,如何承受得了工厂流水线的繁复工作。

  在30多年前,因为战事而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之后,越南归侨又必须再一次接受命运的突然转折。而这一次的原因是,产业转移。

  生命力堪忧

  为了英红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去年,英红镇与英德市区之间新筑了一条来回6车道的水泥路,原本将两地相隔开的观音山也被凿开隧道,使得距离仅为15公里,比原来缩小了一半,原来闭塞的英红镇交通突然大为便捷。

  而英红镇则成了个大工地,两个大型工业园在兴建当中。一些厂房正在赶建,旁边则还是成片果林,其间有成群的鸟。不久之后,这些果树都将消失。

  从2009年开始征地建设的“英红园”工业园,面积不下6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这里将主要引入铝材、机械装备、家电制造,以及纺织服装、皮具、鞋业、家具等劳动密集产业。

  英红园更大的使命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根据园区管委会人士的介绍,目前已有46家企业入驻,园区的土地也已出售了70%-80%。

  从46家企业的名单可以发现,有近15家的企业来自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主要涉及不锈钢、彩印包装、玻璃、造纸、建材等行业。在珠三角,这些企业是“腾笼换鸟”的对象。

  在英红园附近,顺德(英德)产业园吸引了广东全省的关注。顺德产业园占地36平方公里,顺德将在上面投资300亿元以上建设工业园,并组织顺德公务员组成管委会,对工业园现下的建设过程和未来建成后提供管理服务。因而这块工业园被视为顺德在英德的经济“飞地”。

  英德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借用顺德的产业、资金、管理与政府服务优势,英德将能从“割地”中获得巨大蛋糕。根据两地政府在2010年底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未来,顺德产业园的GDP、税收将由两地政府五五分账。

  而根据规划,2011年,顺德将开始首轮建设;到2015年完成中期2万亩开发,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GDP约100亿元;到2020年基本完成产业园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GDP达到200亿元。

  这样的经济体量,事实上等于再建一个英德。英德去年的生产总值为210.67亿元,同比上升了25%。其中,三大产业的比重由前年的16:46:38,调整为去年的14:54:32。从中可见,工业的产值在迅速提升。

  英德发改局预计,到2015年,英德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8%。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到2015年将高达300亿元,年均预计增长25%。三大产业的比重,也预计到2015年调整到8:60:32。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显然将多数来自目前在建的工业园。

  英德并非个案。粤北山区,大大小小的工业园正在开挖。据悉,目前全广东有36个省级产业转移基地,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阳江、河源等地。而一些小型的工业园,也在兴建当中。入驻的企业多为玩具、纺织服装、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作为承接地,粤北山区诚意十足。为了吸引东莞石龙企业落户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韶关始兴县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其中包括“采取倾斜政策,对涉企收费予以减免,能免即免,能减即减,各项收费能够优惠的按最低标准征收”。

  但据介绍,在2005年开建的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是广东首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但直到2009年,还没有一家开工生产的企业。粤北地区多数产业转移开建了三四年,但多数至今还要频繁地到珠三角地区招商。

  广东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介绍,目前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政府干预太多,却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力量。很多转移基地只注重企业的数量,“有一个算一个”,而不注重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注重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培育。

  深圳的电子五金厂、东莞的玩具企业老板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当地政府以提高劳动成本等方式迫使企业搬迁,很多企业根本不愿离开珠三角,因为珠三角有无可比拟的产业配套上的便利。

  成建三称,短期内,转移承接地的工业增加值会大大提高,并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由于珠三角城市不舍得把真正的新兴企业转移走,粤北地区仅能接受一些落后的产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珠三角的粤北民工,也不可能大批回老家打工,这将导致这些产业转移园的生命力、生命周期也不会太长。

  如果承接太多落后产能,也会危及到粤北生态。成建三说,由于粤北地区是广东的水源地,这个地方如果出现污染或其他环境破坏,后果会更为严重。

  德国对东德的产业转移或许值得广东借鉴。成建三说,当年西德并非将落后的产能直接移去东德,而是在东德培育新兴产业,例如汽车、光电,最终使得德国整体变得强大。

  无论如何,粤北山区的大型机械正在日夜兼程,越南归侨曾瑜莉也不得不再来一次搬迁。(记者 许伟明)

(责任编辑:王健)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