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少数媒体报道不当操作遭质疑 学者吁勿滥用权利

2011年11月13日11:11
来源:南方日报

  近期少数媒体报道的不当操作遭专家与网友诟病

  “跑偏”的媒体如何守住底线

  本周,连续发生的多起突发事件,让公众视线的焦点从新闻事件本身开始转向媒体。沸沸扬扬的“健力宝金罐”事件便是一例。奥运冠军庄晓岩曝光健力宝“金罐”涉嫌造假,平静生活被此打乱,外界的关注让她无所适从,“我这几天接电话接到崩溃了,脑子里面一片糨糊似的,连个洗澡的时间都没有。我现在是辽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能教练,凭我的工资来养家并不费劲,我也不是为了钱。”

  多起事件的发酵,少数媒体的不当操作也遭到专家与网友的诟病。11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以《忍不住》在博客上发表了对媒体采访时“粗暴”的不满,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一时间在网络上激起深层讨论。

  为博眼球,无视受害人尊严与隐私,揭开受害者伤疤,武断判定……学界专家、业界媒体人,以及普通网友纷纷把质疑抛向媒体,媒体成为了诸多新闻事件中另一个不光彩的主角。

  报道丧失伦理会令人恐惧

  柴静在博客中含蓄地谴责了各路媒体在频繁报道中有违新闻伦理的所作所为。她写道:“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媒体的)采访。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言语间柴静毫不留情面,指出“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

  博文在网上引发网友的争论。网友“刘西昀”说,现在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叫别人赤裸裸的曝光于大众的眼皮下。另一位网友评论说,我们的一些媒体人真的很缺乏起码的人文思想和素质,新闻的落脚点很有问题。他们不是从人文关怀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制造新闻的炒卖点,经常不顾当事人的尊严和心理感受。

  其实,这并不是媒体近期第一次失当。前不久,媒体就曾有一些不妥举动遭致公众质疑: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长时间的围追堵截式采访,让采访对象正常回家与生活,只能躲避起来。媒体们的“过度”热情,让该当事人承担了不少压力。

  媒体与媒体人也展开反思。昨日,@江淮晨报在官方微博就报道“制作标题”的“浅薄”、未能做到应有的公正、公平,给受害人及读者带来了伤害,表示道歉。

  网友许文广在微博中称,让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内心充满恐惧的,正是那些司空见惯的,在欲望驱使下丧失底线的行为。

  媒体应反思自己的权利来源

  为满足读者知情权为依归的报道,媒体却跑偏,原因何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给予受害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理论上已不是一个新鲜问题,但现实操作中却屡次触犯”。

  喻国明指出,“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市场的错,而是一个媒体自身价值与品质的选择,是一个媒体的品位的问题”。他以美国传媒历史经验告诉记者,在市场自由竞争中,讲究专业品质的媒体终将赢得市场与公众的双重支持。而缺乏专业追求与操守的媒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其市场效益与公众支持是双输的。

  喻国明认为媒体应该反思自己的权利来源。“社会赋予媒体采访报道的权利与自由,不是为了让你谋取私利的”。“现在媒体可能忽略的一点是,媒体的报道也表露了媒体的品位高下,价值立场。这也便是媒体的专业操守。如果想通过一时博眼球,这样也许能够获得一时收益,但最终对媒体的公信力伤害是巨大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认为记者最该汲取两个教训:不要被常识、感情或道德正义所遮蔽,而要学会去体悟他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不要滥用你的权利,对弱者的报道要守住伦理底线。

  张志安说,单靠媒体的自律还不够,应该倡导行业监督。“整个新闻行业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学者、媒体共同参与的‘媒介批评协会’,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自我批评和同行监督,由此促使整个新闻业的专业化。”

  张志安认为,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媒体要坚持“声援和服务第一,反省与监督第二”的原则,先保障权利同时倡导反思。

  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实习生 肖桂来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