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龙骨坡遗址第四次发掘 “巫山人”之谜将揭开

2011年11月13日16: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龙骨坡遗址
龙骨坡遗址

  中广网重庆11月13日消息(记者陈代泽 通讯员王忠虎)记者今天从重庆巫山县获悉,11月11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巫山县文管所联合进行的龙骨坡遗址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由此,有关“巫山人”身份的谜团将被彻底揭开。

  据了解,龙骨坡遗址面积约1300平方米,又称“巫山猿人遗址”。该遗址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掘:即1985年~1988年,1997年~1999年,2003年~2006年。“本次发掘,既是前三次主要发掘的延续,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冲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魏光飚说,截至目前,龙骨坡遗址的主要学术问题,比如地层问题、年代问题、文化问题等,虽然通过大量学者的努力,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仍有一未解之谜,如龙骨坡文化的缔造者,仍有待我们通过继续的发掘和深入的研究,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年近八旬的黄万波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心情特别激动地说,他曾参与过龙骨坡各个阶段的发掘工作,现又正值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而龙骨坡文化,恰好处在中华文化的蒙昧阶段,在这个有着极不寻常的时刻,对龙骨坡进行第四次发掘,更有着其深刻的科学意义。

  他说,自1984年发现龙骨坡这块远古文化宝地以来,在经历的三次考古发掘中,每次发掘都有新的发现。像第一阶段“巫山人”和巨猿化石的发现;第二阶段对石制品的定性;第三阶段大批石制品的出土,其数量超过300件。这么多的石制品,足以证明龙骨坡是“巫山人”的家园。

龙骨坡遗址
发掘现场

  “在第三阶段发掘中,还有一幕更加令人惊叹不已,那就是在第三水平层埋藏的大量食草类动物的前、后肢骨,大小重叠,未经分选,在骨骼周围还公布着石制品。”黄万波介绍,这批食草动物包括象、牛、鹿、麂等。这种埋藏现象表明,制作者并不是为了敲骨取髓,而是将含肉量高的动物肢骨运回住地,然后以最节省体能的方式来满足多样化的食物需要。黄万波认为,这堆骨骼的发现,或许是“巫山人”最后晚餐的废弃物。除了以上的重大成果外,在第一、二、三个阶段的发掘中共采集到120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16种。这是目前在华南乃至东亚第四纪研究中,在同一地点相同层位采集到的各类最多的化石地点。这些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在重庆三峡腹地发生过的历史。

  龙骨坡的堆积地层,厚度超过20米。经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和铀系等测出的年代,为距今240至180万年前。含人类化石的第7、8水平层为204万年。由于龙骨坡遗址的文化遗存内涵丰富、年代久远,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万坡说,龙骨坡的发掘、研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发现的“巫山人”化石材料太少,仅有一小段下颌骨和三枚牙齿,加之牙齿的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原始性,故有学者认为它应属于古猿类。这与我们的分析结果大不一致。他说,不同的学术观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正因如此,它激励着我们再一次叩开龙骨坡的山寨门,彻底揭开“巫山人”的神秘面纱。也就是说,希望在第四阶段的发掘中,力争找到“巫山人”的新材料,充实“东亚型”人起源于长江三峡的论点。

  黄万波研究员还十分欣喜地表示,前几天在离龙骨坡“巫山人”遗址约10公里,被当地人称为“玉米洞”的地方,又新发现了猕猴、大熊猫、犀牛、亚洲象等动物化石30余种。本次发掘将持续到2015年。

  “龙骨坡作为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光是搞科研,还要搞普及,要向广大社会群众开放。”巫山县政府表示。

  作者:陈代泽 王忠虎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