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的中国人中,十个有九个出生在浙江。
文 | 拉菲尔-欧利阿尼、李卡多-斯达亚诺
在意大利的中国人中,十个有九个出生在浙江。
在中国的版图里,浙江是很小的一块。但它的面积(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是意大利的1/3,人口(4700万)只比意大利少一点。西边是山,东边靠海,这样狭小的地理状况,使他们不得不看着外面,沿着水路跨越大海。
邓小平的新时代开始之后,浙江人得以施展他们的才能。当国家成为世界的熔炉,这个地区更成为一系列便宜商品的超级市场。义乌,坐落于浙江的中部,是一个由大市场发展成的城市,顽强、固执、不知疲倦的典型,现在有5万家店铺,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
会做生意的浙江人,抓住了宏观经济的瞬间机遇。当许多地方还处于官僚主义的瘫痪状态,浙江约3/4的生产产品和一半的税收已来自于私营企业。温州在1988年开办了共和国第一家商业银行。
浙江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出口”到国外,而且一般背后都有一个朋友亲戚网络。但说是浙江人,那只是个宽泛的定义;在浙江,两个地区即便相隔十几公里,文化差距也非常大。对海外浙江人真正管用的,是一个非常小范围的网络。
意大利汉学家车卡纽在其《意大利的中国人》一书中说,罗马的中国人中超过1/3来自浙江青田地区,距离文城80公里,“比米兰到皮亚琴察稍远一点,比罗马到萨包迪亚海边又近一点”,而米兰和普拉托的中国人却主要来自文城。
浙江人中也有明显的城乡差别。生活在大城市温州的人,认为除上海以外的所有人都是乡下人。“他们认为青田人是粗人。”华文月刊《世界中国》总编胡兰波说。
青田是一个艰苦不宜居的地方,9/10是山区,于是这个地区有些村庄几乎全村都移民到了意大利。比如里临(音译)1000名居民中移民走了400人。
村民大量移民后,那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胡兰波提到,那里房地产火爆,每平方米售价达2000欧元。而且消费完全西化:“许多移民回国销售意大利产品,人们富裕起来了,这些产品销路很好。有无数的酒吧,现在意利咖啡(Illy)随处可见。”
还有语言。浙江人各说各的语言,而且说是方言,但跟普通话的相似程度,就像葡萄牙语和英语跟意大利语的差别那么大。
“事实上不存在唯一的浙江方言。”罗马大学讲师、《中国近邻》一书作者佩多内解释说,“各个村庄的方言非常不同。在这里的很多人,自称他们讲的是温州话,因为他们各自的方言,既没有名字也不体面,他们也不知道该叫什么,有时候干脆冠以‘我家那里的说法’。”
为了沟通的需要,共同的语言是普通话。所有人都听得懂,至少懂一点。
那不勒斯税务稽查署的探员科雷拉上校一直搞不清混乱的浙江语言:“在调查他们的生意的时候,很难找到翻译,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听懂不同人的语言。”
他们相差几十公里就彼此听不懂了,更别说我们在世界的另一边了。
因此也就不用感到奇怪,为什么离乡背井的中国人会按照家乡结成联盟。例如,温州的餐馆老板更愿意雇佣同乡做服务员,因为新来的人经常要在雇主的家里生活一段时间,工作关系常常要延伸到个人关系。
《中国,一条跃龙》的作者皮素写道:“长江把中国分成两部分,北方居民严肃而谨慎,肤色较白,喜食面⋯⋯南方人喜食米,肤色较黑,灵活温顺,讲无数的方言或语言。”
(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