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
一星期后的一个清晨,富源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人马到青年水库北边的石砬子山上“清套”,他们叫上了韩宝贵。用来捕获猎物的套子一般用钢丝做成,最细的只有圆珠笔芯那么细。有经验的偷猎者会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山间小路“下套”。狍子、野猪、山鸡等都是捕获的对象。韩宝贵和同伴们忙碌了一上午却没发现任何套子。
“冬天是清套活动的最佳季节。”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刘伟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树林夏天枝叶繁茂难以进入,到了冬天秃枝不会过多阻碍视线,每当大雪过后,动物的脚印便像模子一样清晰地印在雪地里,极好地提示了它们的行踪,对捕猎者而言,没有什么时间比此时下套更合适了。猎物一旦被套住,即使几天不上山查看,尸体也能在寒冷的天然冰箱里保存良好。到了春节,这些野物便能在黑市上卖个高价。在中国边境地区的中药材市场上,被偷猎的老虎可以卖到5000美元以上。
据黑龙江自然研究所东北虎专家马逸清的统计,东北虎数量的大幅减少是在20世纪前30年,人们至少捕杀了1300只至1500只虎,按照当时老虎分布区域总面积计算,差不多平均每千平方公里面积上就打死1.5只虎。1929年前,森林覆盖率约为40%,则在每千平方公里林地上约打死3只虎。
1992年,《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实施,1998年前后,中国普通公民不能再持有任何枪支,这给野生动物生存带来了喘息的空间,下套子捕猎是打野物的唯一途径。但他们都明白捕到一头东北虎的后果,所以野心仅止于野兔和狍子,最多套到野猪就不得了了。
“他们愿意捕到狍子和野鸡,但从来没人下套就是为了捕老虎的。”韩宝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穿着一身并不平整的中山装,刚从密山市医院看胳膊回来,“医生给我开了点药。”自从发现了老虎,他家的狼狗就一直拴在院子里没放开过。
但下套就有可能伤及老虎。1999年以来,东北地区至少发生了四起东北虎因中套而死亡的事件。下套给老虎带来的最大威胁还有食物链的断裂。本世纪初,每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就有550只至1800只有蹄类动物被套死,而每只老虎每周需要捕食相当于一头梅花鹿大小的有蹄类动物才能果腹。
目前,由于偷猎者在暗处布下死亡陷阱,老虎的“主食”数量情况一直紧紧巴巴。1998年,中俄美三国专家在对吉林大龙岭、哈尔巴岭、张广才岭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每平方公里分布着狍子1.51只、野猪1.16只、马鹿0.27只;2003年至2004年期间,科研人员再次对中俄边境的大龙岭区域进行东北虎猎物调查时,上述三种动物基本降至原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下。
刘伟石认为,仅仅着眼于保护食物链还不够,保护老虎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更好的办法,包括这个生态系统里的植物。“哪怕是耗子的食物,也要保护,否则会影响食物链。”
人类对动物食物链的破坏只是威胁老虎生存的问题之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俄罗斯项目资深专家曾作出如下判断:“传统中医药的高额利润所引起的老虎偷猎;对老虎猎物的大量猎杀;由于伐木、开矿、城市扩张、修建高速公路等综合影响所引起的老虎栖息地减少及破碎化。”
在密山出没的这只野生东北虎,最终也未能逃过死于钢丝套的宿命。
韩宝贵报案十天之后,10月27日早上8时,富源乡富生村村民刘义松和媳妇开着四轮农用车去地里拉柴火,发现青年水库边上有件“旧大衣”,当天恰好大雾,刘上前查看,惊愕地发现是只老虎。它没有一丝生机,脑袋躺进了水里,爪子搭在水边,头朝东尾朝西,似乎已经没有了呼吸,他们马上报了案。后来,野生动物专家认定,此虎正是10天之前韩宝贵见到的那只老虎。
一头野生东北虎正常一步长为75厘米,这只老虎的步子达到了1米,但随后就明显乏力,靠近水边那几步只有90厘米。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孙海义经过检测,结论是因钢丝套卡住脖子,老虎无法进食,这天富源的风很大,天气寒冷,它最终悲惨地饿死了。
“野生东北虎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使无法进食,存活十多天也没有问题。”孙海义对记者分析道,也正因如此,要想判断老虎在什么地点被套住就相当困难。
本来数量稀少的野生东北虎又少了一只。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野生老虎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东北虎只是其中不幸的一员。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统计,世界8个野生虎亚种中,巴厘虎、里海虎已经分别于上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灭绝;华南虎也被众多专家认定已在野外基本灭绝,有人戏称,“除了周正龙之外,没人见过”。
东北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4个亚种,数量已由25年前的7000只减至现在的3200只左右,所占栖息地不到10年前的40%,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到2022年,野生老虎将可能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只有人才能杀戮它”
富源乡并非十分富裕,但这里也有城镇的躁动。乡里的街上遍布着自行车修理店、小饭店、小卖部,偶尔会经过一辆四轮车,“我在仰望,月亮之上”的高亢手机铃声随着车轮快速远去。
在富源乡经营了二十多年饭店生意的老板尹西华身高一米八,黝黑强壮,两个儿子都在密山做建筑工程。他1969年从山东来到密山,几乎熟悉这里的所有情况。“我跟你说,老黑背的环境真不错。”他洪亮的声音就像用麦克风连上了音响。
1973年前后,尹西华在老黑背上给生产队养蜜蜂,有一天早上他和朋友去采王浆,结果发现蜂箱被打乱一地,他们知道肯定是偷蜂蜜的黑瞎子干的。“被黑瞎子攻击之后,蜂就乱了,逮着谁蛰谁。”尹西华说,第二天晚上,他们带来了一支猎枪,半夜里,黑瞎子又一次驾到,把树叶弄得哗哗响,枪炮手冲着发出声音的地方放了两颗独弹,那里便沉默了,但连半只黑瞎子也没发现。六七天后一场雨下过,一股腐朽的臭味从远处飘过来,“我和同伴顺着气味摸过去,发现一只前腿后部中弹的黑熊躺在地上,尸体已经腐烂了。”
这是一天能赚8个工分的养蜂工作给尹西华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在老黑背山上,狍子、野猪和野兔的出现再正常不过了,野兔常沿着同一条路走,只要发现了脚印就可以在路上设套,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但没人摸清老黑背是否有东北虎生存。
熊是老虎的食物之一,但实际上一头发怒的熊也会攻击老虎。1977年,有专家在苏联的一次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学术会议上透露,在9次老虎被棕熊打死的案例中,5例是成年虎,其余的是不足4岁的未成年虎。
而初冬季节,山上已是秋草瑟瑟,树枝干枯,东北清澄缥缈的天空下,起伏的山丘一片橘红黄。“你现在在山上几乎什么也发现不了。”尹西华和刘伟石都这样说,“9月份可以上山采蘑菇和青菜,12月一过,一些地方会有人偷猎下套或者环保人士进行清套,森林公安那时也会执法频繁,而现在正好是最荒凉的时候。”
近十年,随着户外活动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户外爱好者和探险爱好者对研究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东北虎着迷,刘伟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他,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桌子上有个装得满满当当的户外运动背包。刘伟石一再强调自己并非研究野生东北虎的专家,他的本行是动物营养和饲养,野外调查是业余时间的爱好。
在野外如果十分不幸遇到黑熊或老虎,最有效的办法是带美国生产的喷雾剂,就像防狼喷剂一样,熊会流着鼻涕眼泪地跑掉。“熊、虎是怕人的,所谓危险,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近距离偶遇。”刘伟石对户外活动充满持久的新鲜感,“我害怕遇到老虎,又希望能真的遇到一只老虎。”他笑笑说。
在调查一个地区的老虎数量时,新鲜的足迹是依据之一。刘伟石打个比方说,如果两个地区相隔几十公里,又在雪后同时发现了新鲜足迹,就可以认为是两只东北虎。雌虎和雄虎以及幼虎和成虎的足迹容易辨明,但假如两只年龄相仿个体相似的老虎,足迹就十分相像。
安置红外相机是监测野生动物数量的另一种方式。2003年1月和2004年1月,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捐助的红外线照相机,两次拍到了野生东北虎活动的照片,还在保护区南部拍摄到了成龄雌虎带幼虎活动的足迹。
为了增加野外东北虎的数量,一些饲养东北虎的林园对老虎进行野化训练,以便择机“放虎归山”,黑龙江省东北虎林园是其中之一,其所属的牡丹江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每到春节,这里都招徕了大量游客,但令人沮丧的是,2010年,东北虎林园被曝出以每斤2800元高价出售虎骨酒的丑闻,暗访的记者看到一只类似老虎的骨架趴在密封的液体中,但之后此事不了了之,打击了一些环保人士的信心。
一些国际组织始终没有放弃拯救这一物种的努力。早在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提高虎保护的政治意愿,并在2020年前使野生虎的种群数量翻倍。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世界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等提议,在长白山景区设立31200平方公里的“东北虎保护优先区”,主要包括珲春-汪清保护优先区、长白山保护优先区、张广才岭南部保护优先区和穆棱东部保护优先区。如果在这些东北虎保护优先区实施适当的管理,那么在长白山景观区,将能容纳80只东北虎的生存。
北方的山总是相对平缓,海拔不高,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也是如此,但林子很密,如果偷猎者幸运地套住一只50斤到80斤的狍子,在黑市上能卖到1500元。“但老虎在食物链顶端,只有人能杀戮它。”尹西华突然冒出一句文绉绉的话。他回过头来问我,“不是吗?”
眼下,就连离老黑背比较近的宝泉村的人们也很少上山了,一些人只有清明节才去。在密山,没有多少人议论这只老虎,它给这里带来的惊喜到失落只经过了十天,就像一个小插曲,人们的生活又在炊烟和田野里平静下来。
来源:法治周末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