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我们还会继续坚持两年来一直在推进的鼓励扩大进口的政策和措施,并且还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在昨日(11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对进口问题如是表态。
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10月,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为1240亿美元,同比收窄15.4%。除出口乏力外,我国支持扩大进口的措施也发挥了作用。
接近核心层的研究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近两年的扩大进口,我国贸易顺差已经有所削减。未来继续扩大进口将面临两方面的阻力,一是进一步下调关税的压力,二是外国对华的出口限制。
扩进口渐入“深水区” 据沈丹阳预计,今年我国新增进口将达3600亿美元左右,将成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带动因素。继续扩大进口,最直接的方法还是降低进口关税比如降低化妆品等奢侈品关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表示,商务部在考虑进口贸易便利化的同时,进口税问题也在研究中,“就我个人来讲,我倾向于在这方面(进口税调整)有进一步的考虑和推进”。
事实上,今年7月1日起,国家下调了33种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的进口关税,这是在年初国家已对60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关税基础上的又一次力度较大的降税措施。
但对于通过降低关税的手段扩大进口,市场也有很多质疑之声。有观点称,进口关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面积下调进口关税不利于保护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且会使财税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失衡。
上述研究员表示,现在扩大进口已进入“深水区”,此前通过下调商品关税等手段扩大进口,虽有利于补充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缺口,但现在需要更加仔细地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进行权衡,避免顾此失彼。
值得注意的是,扩大进口除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外,还承担着减顺差的使命。但目前扩大进口的政策主要作用于一般贸易领域,而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成为扩大进口的一个掣肘。比如,2010年我国贸易总顺差是183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超过3000亿美元,一般贸易则逆差超400亿美元。
前述研究员称,若从减顺差的角度来看,最好的办法还是降低加工贸易比重。
目前,地方政府开始试水更加深入的扩大进口举措。据悉,广东省东莞市研究了促进进口的16条措施,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在如何平衡进口与加工贸易顺差的问题上,东莞市外经贸局局长黄冠球称,东莞将把促进口与升级转型结合起来,推动转型促进口,已经出台了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的政策,凡是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先进设备用于提高生产力,政府给予2%的奖励,还将在通关环节促进口。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仍难 扩大进口除了内部面临压力与质疑外,对外还面临供需不对称的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以来不太愿意放开对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由于国外主要技术输出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做法,核心技术进口更少,中国进口的关键设备大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不便于及时掌握国际领先技术。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1253份,合同金额仅256.4亿美元。
据统计,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于东盟、韩国、日本等地,从美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却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6.3%。今年是我国“入世”十周年,仍然被美国列在贸易类别国家里面的最后一类。
陈德铭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直问美国的商务部长,中国市场很大,也很开放,但除了能买你们的飞机、大豆、棉花,你还能卖什么给我?你将两千几百个品种的商品都列为军民两用品,对中国实行严格的管制,即便出口到中国,每年还要进行最终用户调查。美方能不能放宽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从而扩大这部分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进而平衡两国的贸易?”
商务部研究院WTO专家梁艳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人民币汇率与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是中美贸易磋商的两大焦点问题,但本着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这两个问题预计这两年内都难有实质性结果。
专家建议三方面突破 尽管面临内外双重压力,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措施也并非无法展开。
上述研究员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扩大进口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我国部分商品的关税有微调可能;二是可以扩大有利于生产和百姓需要的商品的进口规模;三是进口便利化进一步落实还有空间。
但在关税方面,政策腾挪空间或较为有限。据悉,“入世”以后,我国关税水平持续下降,目前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为9.8%,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5.2%,工业品平均关税为8.95%。前述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能力承担太多的国际责任,况且我国关税水平已经相对较低,如果再下调关税水平,会对本国产业造成冲击。
但他也指出,我们在进口便利化这个问题上仍然大有可为,我国出口可以做到24小时通关,但进口就做不到,这点完全可以改变和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指出,中国以往的进口政策有三个原则,即进口能否保障国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会否冲击国内产业、能否促进技术进步。这三个原则并不考虑是否实现了国际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促进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的提高。
他建议,未来进口政策的制定应从生产导向型向更加中性的自由贸易型转变,从国民福利角度扩大进口,这才是进口政策制定尤其需要关照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