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场店对接”等活动后,大批新鲜价廉的蔬菜走进各社区菜市场。 李刚摄 |
“那时候,出了胡同没几步就是菜市场,拎着菜篮子买斤菜,不一会儿就回来了……”20多年前住在东单的吴女士一提起当年的“买菜生活”眼神立马飞扬起来。“哪儿用考虑路上花费多长时间,还有停车问题?担心的是别去晚了想买的东西卖没了……”
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朝内菜市场……曾几何时,“出了胡同进菜场,家门口买瓶酱油醋,下班顺道买点儿菜”的市井生活陪伴了北京市民不少年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菜市场相继消失了,原来那种遍布街头巷尾的社区副食品店也已经没了踪影。
今年情况有些不一样了。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联手推出了“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工程,“周末菜市场”投放的蔬菜价格比一般市场便宜两成左右。北京市商务委也启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便民社区菜店之间的“场店对接”。
菜市场回来了。
新发地便民社区菜店
大蒜比早市还便宜5毛钱
菜价比农贸市场便宜15%
凌晨3点多,新发地批发市场内开出了百十辆给北京市各大市场、超市、机关、院校、公司配送蔬菜的货车,其中一部分是专门配送给新发地社区菜店的。
凌晨5时30分,天还黑着,蔡如就从租住的房子来到位于东四六条东口的崇远万家·新发地东四六条社区菜店。蓝底儿白字的招牌,两米来宽的门面,里面堆放着一堆堆蔬菜。墙上是一排“把新发地市场搬到你家门口”的绿底儿白字。“凌晨4点前,配送员会把我们昨天订的菜送来”,蔡如说,我们再按照货架上的货签把蔬菜水果摆好,还得根据当天的价格调整价签,“价格是新发地市场统一定的,很便宜。”
早晨7点,菜店开门了。
“老玉米在哪儿呢,听说一块钱一斤?”一位老大妈拉着一辆购物车来到店门口。大妈叫曾桂芝,今年70岁了,住在胡同西头的流水巷,听说这里新开了个新发地的菜店,价格便宜,特地过来看看。蔡如把大妈带到放玉米的货柜前:“带皮的一块一斤,不带皮的一块二。”大妈嘟囔着:“早市一块五一斤呢!”又有顾客进来询问大蒜的价格。“两块钱一斤。”听了蔡如的回答,曾大妈放下了刚刚剥好的3个玉米:“等会儿我再挑玉米,你先给我个袋子,我也买点儿蒜!”等到最后结账时,记者看到曾大妈买了玉米、大蒜、姜、鸡蛋等一堆东西。“便宜,去早市我这腿脚得走二十来分钟,有的菜比这儿还贵。”曾大妈说,就说这蒜,早市2.5元每斤,这里两元,而且挺新鲜的。
一天下来,客流虽然不是很多,但一直没断。这个买了两个西葫芦6个苹果花了10.5元,那个买了4.2元的柿子;这个买了两毛钱的姜,那个买了6块钱的青萝卜……
“社区菜店公益性大于盈利性”
北京新发地菜篮子配送有限公司社区事业部部长孙昊介绍,新发地现在有100多家这样的社区菜店,都是和各街道合办的,店面由辖区街道无偿提供,新发地负责蔬菜的配送和销售。社区菜店的蔬菜水果价格是在新发地批发价格基础上加价10%至15%,“100多家社区菜店,每天能卖二三十吨蔬菜。”孙昊说,“利润不高,基本上也就能够维持人员、运输成本持平,有的店面甚至连人工成本都不能满足,公益性大于盈利性。”
“十二五”期间将在北京再开设1000至2000家便民社区菜店,满足首都居民日常蔬果消费需求。
周末车载菜市场
地里蔬菜不到12小时进菜篮
低于超市菜价近三成
北航地区的居民们今年买菜有了新去处——周末车载菜市场又来了。“菜便宜、新鲜,我经常一买就买一星期的”;“上早市买菜,同样的品种得花五六十块钱,在这儿才花了13块”……说起车载菜市场,居民们赞不绝口。
“大篷车菜市场”的供应商,是北京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绿富隆蔬菜生产基地在延庆县,1000亩菜地每年能产蔬菜3000多吨。记者走进种西葫芦的大棚,只见大棚约四五米高,一眼望不到头。绿富隆公司总经理张会臣说,这个大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占地3亩,使用面积也有2000来平方米。
说到周末社区车载菜市场,张会臣介绍说,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直接从菜农手里收购蔬菜。“菜是头天晚上现摘的,半夜12点集中装车,3点开始从延庆往北航运,这样蔬菜从地里出来不到12小时就进了居民的菜篮子,所有的蔬菜都经过了农药残留检测。因为省掉了经销商环节,也没有什么进店费、场地租金,菜价更加便宜。”
“周末菜市场利润基本上没有”
张会臣坦言,周末市场销售的蔬菜新鲜、实惠,不过利润基本上没有,“运输成本、人员成本都高,这还是政府支持不用出场地成本的情况下”。即使这样,张会臣还是表示,将把周末蔬菜市场与智能配送、社区直营店相结合,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服务社区居民,下一步将建立社区蔬菜直供体系,并计划在500个社区、单位放置2000套时鲜快递蔬菜智能配送柜。
新闻链接
消失的四大菜市场
上世纪70年代,西单、东单、朝内、崇文门菜市场,是北京城内最为著名的四大国有菜市场,为全市千家万户提供着服务。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品的丰富,超市走入了百姓生活,逐渐替代了菜市场。
如今,西单、东单菜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崇文门菜市场也已迁往别处,朝内菜市场迁址并改为超市经营。京城四大菜市场全部离开了它们的“出生地”。
据说原先的东单菜市场内蔬菜、鱼肉齐全丰富。每排摊位之间,留有较宽的人行道。菜市场的旁边是早点铺,买菜的人来早了的,可以先在早点铺里吃些早点,吃饱了再买菜。买完菜的人累了,歇歇脚,喝碗豆汁儿,吃些薄脆、油条,好不惬意。
居民区开菜店
3只“拦路虎”
在社区开设菜店其实并不难,难在开“平价菜店”。
一难:场地
绿富隆公司董事长张会臣想把周末车载市场推广,准备在社区开设直营店。“场地问题是最关键的”,张会臣说,蔬菜尤其是大路菜是微利产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很少人愿意用高昂的租金租下店面去开设蔬菜店,很难收回成本。即使有菜店的社区,因为高昂的租金,蔬菜价格也是相对高的。
二难:人力
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张会臣举例说,社区车载市场每周末销售1万公斤蔬菜,销售3个小时,为此他们要配备二十来人,如果真的进入社区成为直营店,人员成本不仅是卖菜员,还有配送等,成本提高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三难:运输
另外还有一个难点是运输。运输蔬菜的车辆许多是货车,只能晚上运输,再加上高居不下的油价和交通拥堵成本,物流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菜价的因素。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认为,农产品本身价格不是太高,而是偏低。现在北京食品80%靠外地供应,流通成本远远大于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比如,从山东寿光运一车蔬菜35吨,500多公里,运费就要4000多元、油钱2000多元;从江苏运一车蒜苗,18吨,运费3600元,油费也要占一半;从海南运一车西瓜,38吨,2850公里,运费高达2.3万元。“去年大白菜价格低的时候我去山东拉一车大白菜。农民就跟我说,你装完了愿意给我钱,就给我10块钱,不愿意给钱你就拉走。算下来一斤8分钱。从山东运到新发地,运费1毛5,批发价格就到了2毛3,到超市每斤变成6毛5,这还是在农民一分钱没得的情况下。”
应搭建固定长期的便民菜店网点
“在一个小区给我50平方米,我能保障千户居民蔬菜水果供应,还能保障价格。”张玉玺说。
二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市政协委员王天麟则提出,“周末菜市场当活动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零售和市民需求的问题”,应重拾过去的做法,搭建零售网点,就是要有一批固定的、长期的便民菜店。
记者手记
农产品为何“两头叫,中间笑”
百姓对菜价有个形象的比喻:“两头叫,中间笑”,亏了农民,苦了消费者,肥了二道贩子。一边是地里蔬菜滞销,菜比土贱,菜农愁得不得了;一边是市场菜价超高,市民心疼得不得了。从菜地到市民餐桌——菜农卖菜难,市民买菜难……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全国性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囊括种植、产量、交易量、价格等信息,确保农产品产销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实现整个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相对平衡。
有专家还提出,在实现对产销信息掌控的基础上,还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探索将期货融入农产品生产中,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实现“农民跟着期货走、种植意愿看期货”的生产方式,以合理引导农产品生产。
网友“农民种地喜洋洋”觉得,现在虽然过路费不收了,但油费贵得吓人,对于蔬菜这种低附加值又大批量的产品,运费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另外二级、三级批发商、菜场摊贩把价格提高,这个很好理解,“大批发商薄利多销,小批发商和摊贩就要薄销多利了,因为一个小小的摊位不可能销量很大,只能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