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图片来源:新华网
导读:教育部公布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规定高校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应该调减招生计划直到停招。就业率低于60%这个标准怎么确定?大学生就业的出路能否于专业设置划上等号?
中广网11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又到了每年一度高校毕业生工作启动的时候,教育部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条特别引人注目: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到停招。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20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大军”确实考验着社会的承受力,教育部确实挺着急。这次公布的通知中,教育部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首次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但是,上面提到的把就业率跟专业设置挂钩这一条却引起了各界的热议,就业率达不到60%的专业就要削减招生计划直到停招,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来做评论。
主持人:一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我们就总能听到一个词叫“就业率”,这次教育部又重提这个词,似乎成了一个很严格的考核指标。但是我们发现近年来,媒体经常曝光高校“就业率”造假,从这个现象来看,您觉得“就业率60%”这个标准怎么确定呢?
于长江:我还没看到具体的文件,到底怎么样操作、细化,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个人观点是,就业率在我们过去的实际操作中,是一个比较难操作的指标,因为难以定义,所以60%这个数字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我多少有一点担忧。
主持人:大学其实很多人的观念当中是一个塑造人的学识、修养的地方,它不是职业培训机构,这期毕业之后免费推荐工作就业率100%,然后这期学不会下期免费再学,所以说把就业率跟专业设置挂钩,大家就提出了质疑,您怎么看这种质疑?
于长江:我觉得这个质疑非常合理,因为大学的精神绝对不是简单的就业,当然就业应该是他的一个结果,但是如果我们把大学或者专业设置仅仅和就业挂钩的话,就违背了大学的宗旨。另外大学也是千差万别,专业设置不同,因此就业差别非常大。其实有的人上大学是为了陶冶情操,有的人确实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的看待这个问题。
主持人:如果就业率达不到60%,专业设置就要改变,招生计划就要减少,一直到停招,您觉得这个合理吗?
于长江:他的基本动机和目的是好的,能够节省资源,少造成学非所用,但是这个思路有点退回到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假设社会要多少人,什么行业要多少人。事实上,每一年社会都千差万别,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因此很难真正预测社会需求的变化。与其这么做,还不如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的基础打得更宽泛,到社会上更有强的适应能力。此外,高校应该增强各种信息的透明度,使每个学生在做人生选择的时候,知道该专业毕业以后都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