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狼爸”家规定满12岁不再挨打 打法标准超百项

2011年11月23日02:57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同学谈“狼爸”孩子:“很牛”、“很nice”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听到萧箫的名字,几位同学都用“很牛”、“很nice”来评价。他们无法将性格开朗、彬彬有礼的同学,与“狼爸”的棍棒教育联系起来。

  萧箫的大二师哥黄同学说,他看到“狼爸”的新闻后很吃惊,他总觉得像萧箫这样的女孩,肯定是从来没有挨过打的。萧箫非常开朗,看来父亲的棍棒教育,没有给她造成任何的心理障碍。

  “萧尧?他是个牛人,他在辩论队,辩论队的人都很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大一女生说,她也在辩论队,由于每个年级的学生分别组队,她只熟悉萧尧这个名字,却不熟悉这个人。

  课余时间分配:背诵、放松与爱好

  萧百佑说,每个周末,孩子们在完成作业后,业余时间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背诵、爱好和放松。背诵是他规定的经典著作,包括古诗、古文等。爱好指孩子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新闻、下棋、画画等。放松则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时间。

  这三部分,在时间上所占的比例为五分之二、五分之二和五分之一。

  狼爸其人

  一个童年经常挨打的爸爸

  一个用制度管下属的老总

  萧百佑在谈话中始终面带笑容,他说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即使面对母亲高高举起的柴火棍,他亦如此。

  小时候挨打面带笑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在书香门第和达官显贵之家,打几乎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打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对孩子的爱。”萧百佑说,他生于那个年代,挨打自然是家常便饭。

  萧百佑有两个姐姐,父亲曾劳动改造。三个孩子的抚养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

  每月24元的工资,要养活4口人,持续了近10年。萧百佑清楚记得三姐弟分鸡蛋时的情景:他们轮流分割鸡蛋,年长者先挑,分割者最后挑。他们只用刀子,便把鸡蛋非常均匀地分成三份。

  烧火的柴火棒和晾衣服的叉子,经常狠狠地砸在萧百佑的身上,轻则五六下,重则二十多下,他每次都面带微笑。他知道母亲打他是为了他好。

  父亲一生只打过“狼爸”一次

  父亲一生只打过萧百佑一次,那一次也是让他印象最深的挨打经历。

  上大学时,萧百佑给一名女生写了一封信,模糊地表达了对女生的好感。女生回信希望“好好读书”,此信鬼使神差地寄到了萧百佑家里。父亲看到信,一记耳光朝刚进门的儿子的脸上打去。萧百佑只觉得天旋地转,趴在了地上。

  萧百佑说,父亲练过武术,如果尽力打,他的小命可能就没了。从此,他在大学里再也不敢谈恋爱了。

  受益于父母的严厉教育,萧百佑的学习成绩很不错,高考时以广东省文科第八名的成绩考入了暨南大学,就读于热门专业国际金融系。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信贷科科长。后来,由于单位关闭,他又下海经商。

  萧百佑的育儿经与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关系,最初形成时,长子萧尧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年半之后,他请教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顶级专家,制定了独特的家教方式。

  “狼爸”是“娱乐CEO”

  在外人看来,“狼爸”总是一副眼神坚毅、不苟言笑的表情。不过,在熟悉他的人看来,他是一个满脸堆笑、幽默风趣的“娱乐CEO”。

  萧百佑的助理张晓婉,是工作中接触萧最多的人。

  “萧先生很有娱乐精神,被称为‘娱乐CEO’。我们公司开party,如果他不去,大家都会觉得很没意思。”张晓婉说,萧百佑从来不会训斥员工和孩子,他只是用严格的标准和制度来规范大家。

  相关链接

  萧氏兄妹入学背景

  据公开资料,萧尧和萧君兄妹2009年参加了“港澳台全国联考”。萧尧以591分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萧君以616分被北大法学院录取,萧君还是港澳台联考的状元。

  作为内地高校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学生的考试制度,“联考”的出题范围并不超出大陆高中的学习范围,并且和普通高考比,在整体难度上偏低。针对萧尧和萧君参加的文科考试而言,虽然文科数学会较普通高考的文科数学难,但同时也有“不考政治”等优势。相较而言,“联考”的理科题更难一些。

  2009年,香港地区有830人报名参加联考,最终有530人获录取。录取比例接近64%。而同样是2009年,大陆高考的录取率约为61.7%。

  2009年,北京大学“港澳台联考”的文科分数线是591分,最终招收了5人。2009年北京大学的普通高考招生分数线,除了西藏等个别省区外,文科591的分数基本上属于最低的要求,再加之考试难度的不同,这两种考试真正的差别又进一步被拉大了。

  信息时报记者采访考上北大三兄妹的中学老师和相关教育专家

  老师:“狼爸”的孩子不自闭

  萧尧、萧君和萧箫三兄妹在“狼爸”的“棍棒教育”下,纷纷考上北大引发热议。那么,在中学老师们的眼中,他们是怎样的学生呢?对于“狼爸”的教育方式,老师们怎么看待?教育专家又是怎么评价?信息时报记者走访三兄妹就读过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简称广外外校),为读者揭开答案。

  萧尧:敢和老师辩论的男生

  从三个孩子的身上,他们的班主任明显能看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子,因为他们非常有教养,和人说话时保持肃立,“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从小所接触的礼仪教育。”萧君的初中班主任周小凤说。周小凤和陈汉育分别是萧尧和萧君的班主任,对于这两个孩子,她们再熟悉不过,“萧尧给人的感觉是有思想,有性格,还有帅气,高中时,萧尧就具有普通高中生所没有的独立思辨能力”。周小凤经常看见萧尧来到年轻教师的办公室,和老师就文学、时事等进行辩论。

  周小凤说,萧尧在性格上比两个妹妹叛逆,在课堂上,他像很多男生一样会有小动作,但是总体还好,他还曾经因为和物理老师发生冲突,回家被父亲收拾了。

  萧君:成绩优异的乖乖女

  在老师眼里,萧君是一个乖得没法去责怪她的学生,性格内敛、踏实、有上进心,让人看到的是永远在默默无闻的努力学习。当时在广外外校,比萧君还勤奋的学生少之又少,课堂上,萧君一直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那一个,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记笔记,周小凤形容她“超有韧劲”。

  也正因为勤奋,萧君的成绩一直很好。萧君从没有被老师批评过,“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周小凤说,在中学时代,爱学习的萧君也一直担任着班上的学习委员一职。

  在萧君的两个班主任看来,萧君的乖,也让她与哥哥萧尧相比,缺少了一些东西,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萧君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至少没有扮演过主角,而且做事胆怯,缺乏创新,对生活的感悟比哥哥要差,“否则她可能会有更好的成就。”

  萧箫:热情开朗的领导者

  萧箫在广外外校度过了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涯,她给班主任朱秀丽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突出的组织能力。性格开朗的萧箫是英语课代表,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在学习上,萧箫也很努力,初中三年中,萧箫的成绩也一直稳步前进,最后取得中考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2008年,萧箫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作为萧箫高二时的班主任,吴玉婷早已知道,萧箫的目标就是考入北大,而且肯定能够实现。这种对学生的信任,来源于萧箫优秀的学习能力。“高二的时候她被分到了文科班,全级三个班里面,她的成绩一直是排在前列,所以我们知道她考取北大是没有问题的。”吴玉婷说,萧箫在学习上非常自觉,而且难得的是,她对学习时间管理做得十分到位,“以前班上每个同学都要做学习规划表,她是交得最齐全的一个,就算到了现在,我还把她的学习规划表保留下来做样板,给学生们作为榜样。”

  性格方面,热情、开朗、乐观、外向、自信,这些形容词多次在吴玉婷老师口中被提及。“好像都没有看到她有过不开心的时候。而且她非常友善,人缘很好,和每个同学关系都不错。”

  朱秀丽对萧箫进行了客观评价,性格开朗的萧箫,也有10多岁孩子所拥有的小毛病,情感冲动、处理问题不恰当,好在她善于沟通,敢于主动承认错误。

  班主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互补作用

  在广外外校的宣传板上,办学宗旨中写道:“锻炼强健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外语特色。”学生处副主任姚小平说,其实学习还是排在最后的。

  家长限制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萧尧却在学校很积极;家长不允许孩子担任班干部,结果萧君是学习委员,萧箫是英语课代表;家长认为同学就是同学,没有朋友一说,结果萧君也有关系很好的同学,萧箫更是和同学打成一片。上述种种,似乎与萧百佑的家庭教育有所背离,但朱秀丽认为,其实这与家长不完全清楚孩子的情感需求有关系。

  “萧氏教育哲学”是否成为了一种神话呢?采访中,孩子们曾经的班主任也只是部分认同。不过,采访中,广外外校的四名老师都很赞同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这一教育方式。

  萧尧兄妹三人都是通过港澳台联考上了北大,难度上比内地高考要小,但是他们的班主任表示,如果他们在内地参加高考,“上中山大学不成问题。”

  至于对“萧氏教育哲学”的反对意见,周小凤指出一点,她看到《所以 北大兄妹》一书中讲到萧尧曾经很喜欢生物,在家摆弄花花草草,结果因为成绩下降,这些东西全部被父亲丢掉。周小凤觉得有些惋惜:“如果不是这样,可能他以后在生物上的成就比现在更大。”几名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严格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但在思想领域,还是应当宽松。“或许正因为严格的家教让孩子感到压抑,在学校反而得到舒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到了互补作用。”周小凤说。

  教育专家:“萧氏教育”只可借鉴,不可模仿

  “教育没有灵丹妙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早教专家袁爱玲说。

  萧百佑教育孩子的可喜之处在于,他的孩子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就所实行的传统教育而言,目的是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各方面严格规范,符合伦理道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考上北大是不是就意味着成功?袁爱玲并不认同,因为社会上也有没上过北大的成功人士,而多数人读书也并不是为了上北大。

  同时,袁爱玲认为,萧百佑的“棍棒教育”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少年儿童,有的孩子适合“棍棒教育”,而有的孩子则需要采取激励的方式教育,萧百佑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经验进行分享,但是不能一味地模仿。

  广东家庭文明与亲子教育学会会长、广州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所长骆风也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远比学校教育要丰富,比如孩子的品德、业余生活、情操等,但是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结果是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丰富,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同样只看重孩子的考学。

  骆风说,有的家庭也奉行中国传统教育,如萧百佑。中国的传统教育流传了几千年,有优点,也有糟粕,而“棍棒教育”就是糟粕,将其放在教育的主导层面是错误的。“认为传统教育就是‘棍棒教育’其实是污蔑了中国的传统教育。”骆风说,中国传统教育中,惩罚只是教育的辅助手段,指导和引导才是主要手段,适当的惩罚对教育孩子有所帮助,若滥用,则适得其反。

  延伸阅读:“羊爸”坚持与孩子做朋友 培养子女进清华北大

微言大义-中国“狼爸”不被网友看好:当中国孩子太辛苦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UN00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