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中国金融业能够抵御房价下跌风险

2011年11月25日16:03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余丰慧

    余丰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了对中国金融部门的首个正式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金融部门目前面临房价下跌、贷款质量恶化等风险。

  巧合的是,美国银行于11月11日和14日减持约104亿股建行H股股份;11月9日,高盛减持了17.52亿股工行H股股份;亲口承诺五年内不卖出中行股份的李嘉诚减持中行19.3亿H股或套现66.6亿港元。

  IMF和外资主要担心中资银行坏账上升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二是房地产调控导致房价下跌引发的房地产贷款风险。

  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其中约8.5万亿元主要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公益项目上,总体上有地方政府财政担保和兜底,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风险。同时,其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仅为16%,即使出现一小部分贷款风险,影响也不会大。

  房价下跌是否会导致贷款质量恶化,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呢?从央行公布的三季度末数据看,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10.46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为3.43万亿元,个人购房贷款余额6.94万亿元。这部分贷款不但有住房作抵押,而且最高首付款在50%左右,况且有贷款者月供收入作为支撑。假如房价下跌30%到40%,银行业也能够全面覆盖其风险。

  风险最大的是报表内的3.43万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这部分贷款大多都是在地价和房价最高时期发放的,如果房价继续下探,这部分贷款风险会全面暴露。

  另一个风险点是,在央行报表外的隐形涉房贷款风险问题。这部分贷款大多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其他用途贷款挪来炒房炒地,房价大幅下降必将被套牢。

  尽管如此,3.43万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仅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6%,对整体银行体系构不成多大威胁。

  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导致的房价下跌是一个挤干泡沫、消除风险的过程,短期内可能带来小的风险阵痛,但恰恰是为了预防和避免爆发大的金融风险。

  来源:2011年12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