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吴亭)原本是陌生的两家人,一家来自东北延边,一家生活在北京,却因为骨髓捐献而血脉相连;5年间,两家人从未谋面,却相互挂念。昨天上午,受捐者9岁男孩小军一家远道而来,在北京与干细胞捐献者李枫一家相见,小军的一声“谢谢”,代表了所有受捐者对捐献者的感恩之情。昨天,在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成立十周年暨十万志愿者数据入库通报会上,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面。5年前,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军,离死神仅一步之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后,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军,最擅长400米跑。往事仍让小军的父母感动不已,他的妈妈几次转身擦去眼角的泪水。两个月前,当两家人得知中华骨髓库安排他们相见时,两家人都非常激动。
舞台大屏幕上回放了5年前李枫和小军的录像。当年的小军因为疾病成了小光头,胖胖的小脸蛋上挂着天真的笑容;准备捐献干细胞的李枫,当时躺在空军总医院的病床上,妻子和女儿寸步不离。画面定格在李枫阳光的笑容上,舞台聚光灯亮起,李枫在掌声中跑上舞台,小军冲上去扑进李枫的怀中。李枫张开双臂,像拥抱自己的孩子一样,紧紧拥抱着小军。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军送给李枫的是一份简单却厚重的礼物,他亲手写了两个字“感恩”送给李枫,他的一声“谢谢”,表达了对李枫最真挚的情感。
骨髓移植·惯例
供患双方至少一年内不见面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际惯例,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
据介绍,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一年后,如果供患双方都无异议,就可以相见了。
新闻链接
京城捐骨髓者十年达135人
记者在会上获悉,在北京,还有众多像李枫这样的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十年间,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入库志愿者资料达10万人/份,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35人,目前在全市7个区县成立了干细胞工作站,与16家移植采集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主编/王勇 编辑/张鹏 美编/许博超 校对/张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