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莉 |
厉莉的手腕上,至今都留着两个微微发白的小圆点,这是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她身体上留的唯一痕迹。2007年和2009年,厉莉先后两次为同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使她在今年9月“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助人为乐模范,但厉莉本人却从不认为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只不过概率很小的事被我遇上了,换个志愿者也许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童年放生成就人生观
厉莉出生于辽宁鞍山,现是房山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十一期间,记者来到厉莉家进行采访,厉莉说,童年的教育影响了她成年后的价值观。“那时总有人把小麻雀逮来放进笼子里卖,三毛钱一只。妈妈买下小麻雀时我很高兴,但妈妈说这是一种极为热爱自由的鸟,于是,几乎每个周末,她都带着我来到附近的小山上把麻雀放生。一开始我总是眼泪汪汪的,后来我渐渐地就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事了。”
母亲把这件事重复做了许多年,有时还会在体形较大、羽毛靓丽的鸟腿上粘上一圈胶布,写上“爱护小鸟,人人有责”几个字。每一次,厉莉都对生命和自由有了新的认识。“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尊重生命。”
上大学后关注白血病
大学后,厉莉开始格外关注白血病患者的情况。这是因为她5岁时,一名远房表姐因患白血病离世了。表姐的母亲思女心切,经常来看望厉莉,因此,厉莉认定能帮助白血病患者是最有意义的事。
2002年2月8日,厉莉申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时她来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填完登记表签好字后,留下了血样。回家后,一天天过去了,电话中却从来没有传来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声音。“后来我也释然了,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没那么容易配上。”但是,每次变更电话号码时,她总不忘通知血液中心。
两次为同一女孩捐赠骨髓
2007年4月,厉莉已是一名法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一天,她正在自习室里复习功课,突然接到了那个她惦念了5年之久的来电,终于有一名白血病患者的血样与她匹配了!
接下来的高分辨检测也很匹配,马上就进入正式的采集流程。9月22日、23日两天,厉莉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地共计躺了4个小时,把周身血液在体外循环了数遍,造血干细胞被提取出来后立即送往患者那里。后来,医生告诉她,移植手术很成功,她挽救了一名花季少女的生命。
移植手术成功后,女孩的病情迅速好转,他们一家人都很感激厉莉,却苦于无法表达,因为按照规定,捐赠者与受捐者的信息都是保密的。后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女孩终于通过手机短信联系到了厉莉。2009年,女孩却白血病复发,女孩的母亲在万般无奈下再次找到厉莉,恳请她再次捐赠造血干细胞。
此时,厉莉已为人妻,30岁的她正考虑生孩子,医生曾慎重提醒她,这次如果再进行捐献,生子计划至少要推迟两年。厉莉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她一直觉得,是否进行捐献,是报名前应该仔细考虑的事,一旦作出决定,就再无反悔的余地。
第二次捐献时,厉莉见到了女孩,两人刚一照面,女孩因为口腔溃烂无法表达,落下了两大滴眼泪。厉莉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奉献的一切,与女孩所承受的痛苦相比是那么微不足道。女孩伸出右手,在床边一阵摸索,颤抖着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字:“姐,你疼吗?”厉莉强忍着没有哭出来,安慰了女孩几句之后赶紧逃出了病房。
厉莉翻出了一本相册,指着她和女孩的合影说:“第二次手术没多久,她就去世了。医生说,一般这样的患者都是癌细胞太过强大,药剂无法彻底杀死,才会再次复发。”
厉莉说,有一段时间,她总会感到自己获得的褒奖越多,内疚感就越强烈,“好像是女孩的不幸成就了我现有的名誉。一开始,我抵触媒体采访,因为每回忆一次,就是揭一回伤疤, 后来我想,在如今社会里,还有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不了解,我的故事也许会让更多人走进志愿者的行列。”
本报记者黄敬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