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人入世10年圆汽车梦 须为核心技术品牌奋斗

2011年12月02日14: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读:中国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从产量200万辆到1800万辆,从世界排名第八到第一产销大国,10年间,中国汽车有着怎样的风云变幻?历经十年,中国汽车用市场换来了什么?

  中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记者唐明)据经济之声报道,不久前结束的广州车展很像是为中国入世10年交上的一份总结,各家车企同台竞技,多款新车同时亮相,业内热议问题和未来,勾画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景象。入世十年,中国以1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这10年间,汽车也不再是奢侈品,成为千家万户的代步工具。历经十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从2003年到现在,张先生已经换过三辆车了。

  张先生:我是03年的时候开的第一辆车,当时15万左右,后来又换了两次车,现在我开的是一台宝马,现在的车价格是越来越便宜了。

  说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张先生最直观的感受。不过,造汽车的人另有一番体会。现在提起10年前拿到汽车准生证的那一刻,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仍然显得十分兴奋。

  李书福:觉得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了,可以自由的开发产品,可以自主创新,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所以这是非常兴奋的。

  2001年11月9号,在经历了3年的等待后,民营企业吉利终于获准生产轿车。这一天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终谈判的前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是谈判亲历者,他回忆,汽车是谈判最艰苦,也是最担心的行业之一。

  董扬:当时只考虑外国汽车向中国进口,冲击市场的问题,这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当时就感觉大家多花四分之一钱,肯定会买国外品牌。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当时税率为80%的乘用车关税从2002年1月1日起逐年递减,2006年7月1日要降到25%,2006年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这为中国汽车争取到了5年的保护期,但仍然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汽车进入中国,而且价格和国产车的差距会更小。

  不过,这对那时想拥有一辆车的张先生,是个好消息:

  张先生:那时候想要买辆车还是特别难的,进口车价格太高,可不买进口的吧,国产车的选择少的可怜。

  十年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汽车产销仅仅200万辆,全行业亏损,1999年前后连一汽都发不出来工资。薄弱的底子让整个行业对外来强手有本能的抗拒。但之后的事实证明,挑战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机遇。在入世前后,国家进一步调整了汽车产业政策,第一次将汽车消费、轿车进入家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解除了对外资、民企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的限制,多年来徘徊在政策门外的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被纳入正规军行列。中国汽车开始和外国汽车同台竞技。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认为,正是这种竞争的市场,让自主品牌异军突起。

  尹同耀:中国企业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了新的阶段。

  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深有同感,他说,在与外资合作中,学到了很多。

  徐建一:我们管理水平的提高,制造技术的提高,包括我们产品研发的提高,如果没有开放,没有合作的过程,不能想象今天发展这么快,这要承认。

  徐建一认为,现在看来,当年的担心显然是过虑了。

  徐建一:过去大家都议论入世了,汽车可能要死掉了,而入世以后人们就是说应该比他干的好,这个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十年以后今天再谈,信心更足。

  汽车企业迎来发展的同时,汽车也迅速走入千家万户。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达7206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73%以上。

  谈起过去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私家车,如此之快地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感到特别欣慰。

  龙永图:激活了整个汽车的消费市场,对我们这些谈判者来讲非常的欣慰,我们这些谈判也不是放空炮,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汽车市场的高度增长给全球汽车制造商带来了一场盛宴,企业之间也展开生死较量。跨国车企长驱直入,并且开始进入低端市场,本土车企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蚕食。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身边朋友开进口车的很多。

  张先生:德国的,日本的都有,而且现在一台奔驰SMART只要十几万,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消费者享受到了竞争带来的好处,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消费者可选择的车型数量为379个,高居全球第一,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是43个。但是中国汽车走出国门却难上加难。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只有54万辆,而日本2010年出口量已近500万辆。差距之大,让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非常感慨。

  朱福寿:外资品牌占到了三分之二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最核心的技术还是外方在控制,一个是从外面进来,第二个在国内是独资的,像安全气囊等等,这种关键技术绝大多数还是被外资所控制,我们在乘用车整个的商品企划,研发这个领域,实际上我们很多企业还是非常粗放的阶段。

  中国对跨国车企开放了市场,希望以此换回技术。10年中,中国车企从外来的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产业整体技术获得提升,但是有些核心技术显然没有换来。除了缺乏自主技术和国际化品牌,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指出,中国汽车的发展还面临3个瓶颈:

  贾新光:一个就是交通拥堵,你不可能有快速的发展,第二个就是能源问题,美国现在消耗8亿吨石油我们4亿吨,十年之后我们可能会接近美国,都靠进口是不可能的,第三个就是环保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技术。汽车工业不能总说给我让路,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树立一个汽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

  可以说,如何走好转型之路,中国汽车仍然在艰难探索中。

  作者:唐明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