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希拉里访缅开破冰之旅 20年意识形态对抗难消除

2011年12月03日03: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2月1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右)在内比都会见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左)。
12月1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右)在内比都会见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左)。
新华社发

  12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结束了对缅甸为期三天的访问。此次访问是在缅甸政治形势有所松动的背景下进行的。访问期间,希拉里分别会见了缅甸总统吴登盛和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希拉里对缅甸近来的民主改革给予了肯定,承诺将给予缅甸更多的援助,希望缅甸继续它的改革之路。此次访问势必对缅甸政治改革和美缅关系未来走向产生不小的影响。

  美国双轨并行

  2008年之后的美国政府对缅甸奉行“双轨政策”,一方面进行外交接触,一方面继续对缅甸实施制裁。缅甸是东盟重要成员国之一,也是下届东盟轮值主席国,在高调“重返亚太”的战略下,美国对缅甸寄予希望。

  长久以来,缅甸被外界视为神秘国家,美缅高层互访也长期处于尘封状态,上一次两国首脑会面还是在1966年。在被西方国家制裁的20年间,美缅高层互访更是少之又少。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逐渐改变了对缅甸单一的制裁政策,开辟了美缅接触的新轨道。

  缅甸渴望和解

  曾经美丽富饶的“亚洲之珠”,却因西方长达20多年的经济制裁沦为亚洲经济最不发达地区和西方人眼中等级森严的“贱民之邦”。眼看周围邻国经济腾飞、国富民足,缅甸似乎厌倦了政治的争斗,渴望融入世界,借助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

  从1962年至1988年闭关锁国的“缅甸社会主义”,到1988年处理国内反对派问题引发西方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长期的孤立与自我封闭未经现代文明的洗礼使这颗曾经的“亚洲之珠”走向了衰败。

  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不但使处于贫困境地的缅甸无法得到西方的融资,同时也得不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援助。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造福本国人民,缅甸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开放,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

  2010年10月,断断续续被软禁20年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获释。2010年11月,缅甸举行20年来首次多党制全国大选。吴登盛当选总统,并于2011年3月正式宣誓就职。缅甸新政府上台之后,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被外界认为是“完成了从军政府向民选政府的过渡”。

  缅甸改革的画卷正在逐渐展开,缅甸希望能够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缓和彼此的关系,促使它们最终取消对其制裁。

  三尺冻冰,非一日可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冻冰,恐怕也不能在短时间融化。20多年意识形态的对抗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缅甸似乎是国际社会的“弃儿”。美缅关系恐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突破。

  美国对缅甸的态度并不会有太大的转变,正如奥巴马在宣布希拉里访缅时所说:“尽管缅甸的改革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深化改革才能与美国建立新的关系。”目前,虽然美国对缅甸的外交姿态有所软化,但对缅甸的制裁还在继续。西方一些专家对缅甸这个由军人组成的“文人政府”似乎颇有微词,甚至有些外国学者认为缅甸的民选政府只是“新瓶装旧酒”。

  希拉里的访问或许只是缅甸“改革之风”催生出来的美缅关系缓和的“嫩芽”。要想实现美缅关系的正常化,还有赖于双方的相互信任和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UN6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