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坚守底线-平凡的良心

贫困大学生为赈灾休学两年 为理想放弃好工作

2011年12月07日17:44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陈恩桃
陈恩桃
陈恩桃(右一)到深山中的农家看望慰问地震中伤残学生
陈恩桃(右一)到深山中的农家看望慰问地震中伤残学生

  晚报记者 祝玲 报道

  特贫生、“打工王子”、志愿者、上海十大杰出青年、震后重建标兵……1984年出生的陈恩桃,身上有太多的标签。要问他最喜欢其中哪一个,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志愿者”。

  短短5年里,陈恩桃从交大农科院的一个贫困大学生,迅速成长为志愿者中的杰出人物,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他心里满怀的仍然只有爱和感恩。

  做有“科技含量”的志愿者

  3年前,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与陈恩桃相识。如今再见,他似乎又成熟了很多。

  “我是一个最普通的志愿者,但我又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做一个有‘科技含量’的志愿者。 ”陈恩桃说,他们是学农出生,怎样让农村致富成了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四川富顺县,刚刚成功建设了一个为农民增收的示范点。 ”陈恩桃有些小小的激动。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募集了部分资金,在交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持下,由他创建的思源爱心服务社深入农村,积极推广农户使用环保沼气作为燃料,并为自愿建设沼气的农户补贴一千余元,同时帮助其建立一套养猪、果树、蔬菜为基础,沼气为核心的小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通过发展农村新能源和建设农村水利设施,让农业经济自我运营发展起来,农民才能致富。 ”陈恩桃说,一开始,以一个学生的稚嫩去与农民谈科技时,纯朴的农民似乎很难接受。不过,陈恩桃带着他的队员们,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跑,硬是用脚丈量出一条爱心之路。

  “前两天还接到农户的电话,今年起,甜橙已经大面积挂果,开始进入丰产期。 ”陈恩桃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在他那厚厚的眼镜片下,似乎随时都会闪出灵光。为了提升支助地的农作物科技含量,思源爱心服务社又建设了社会实践基地,今年,他们刚刚完成了甜橙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探索这个课题,并将这种成功的模式推广到更多的村庄。

  为重建灾区休学两年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可能决定着不同的人生。

  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时,陈恩桃24岁,正在上海交大农科院攻读研究生。电视画面里,父老乡亲们遭受的那一幕幕苦难场景,让陈恩桃不能安睡:“一定要为老乡们做点什么! ”可自己刚考上研究生,难道就这样放弃?

  “学习无止境,随时还可以回来的,而灾区现在最需要年轻人。 ”犹豫仅仅在脑子里一闪而过,陈恩桃很快下定决心。学校也同意他暂停研究生学业的申请。

  很快,陈恩桃被选拔为团中央西部计划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项的20名上海大学生志愿者之一,前往都江堰下游的一个小镇——灌口,为灾区重建出力。

  第一天来到灌口镇,陈恩桃便接受了一个严峻的任务——紧急录入受灾群众安置数据。陈恩桃带领8名大学生志愿者在5天时间里加班加点完成了城北晋苑、玉堂蓝光两个安置点1万多名受灾群众的基本信息电脑录入工作。

  每天下班后,陈恩桃主动到各个安置点调查了解受灾群众居住情况。在没有任何领导的交办下,对幸福家园和城北馨居安置点200名受灾群众进行板房居住条件满意度调查,撰写了近万字的《灌口镇过渡安置点满意度调查报告》、《灌口镇过渡安置点党建工作方案》,指导幸福家园安置点临时党总支建立了都江堰市首个安置点党员服务站,这些成绩获得了都江堰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评价。其中最让陈恩桃自豪的是,幸福家园的党团活动室建设在2008年12月接受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视察。

  在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活动时,陈恩桃舍不得走。 “这时候让我离开,我实在放不下。 ”陈恩桃说。当地居民们也已经习惯了向这名热情的大学生倾诉。

  这时候,陈恩桃决定再休学一年,继续待在灾区。

  为做志愿者放弃好职位

  陈恩桃的工作也许不是亲力亲为去帮助某个人,但他所作的事却十分有建设性。在随后的一年里,陈恩桃积极完成当地每一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项目,受到了服务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热烈称赞与表扬,获得了“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特别贡献奖”、“都江堰市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十大青年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很快一年又过去了,当地政府希望我能留下来,在都江堰组织部工作,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解决编制。 ”陈恩桃说,这其实很有诱惑,“四川是我家乡,并且这样一个好职位,很多人都羡慕。但如果在四川做公务员,很多志愿者的事情,就完全分身乏术了。 ”最终陈恩桃还是选择了回到交大,回到思源服务社。

  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多,陈恩桃在志愿者团队的威望也越来越高。陈恩桃谦虚地表示:“我只是用五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一生有意义的事。 ”

  感恩之心源于别人的帮助

  陈恩桃做这些事时,才25岁,在很多家长眼里,还是一个孩子。但其实早在5年前,陈恩桃就因“打工王子”而成名。陈恩桃来自于四川的一个贫寒农家,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父母东拼西凑和学校减免学杂费,才完成学业。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学期间他曾一周打13份工,并用打工的收入资助了6名贫困学生。

  “农科院里有50%的学生来自农村,城里的孩子大部分不会考虑这个专业。 ”陈恩桃说,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同学都是贫困生。贫困生多有自卑心理,其实最初创立爱心社,也是希望通过爱心活动,让贫困生找回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在很多人看来,交大研究生毕业,无论如何也能在社会上谋到一个好职位。陈恩桃毫不思索地回答:“我来自贫困县,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有一些爱心人士提供帮助,如今我也希望自己能尽所能去帮助别人。 ”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