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 (记者 迟嵩 黑龙江台记 者任广镇 高祥)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是森林、海洋和湿地。其中,湿地更被称为“地球之肾”。但是,在我国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记者调查却发现,一些湿地已经遭到蚕食,破坏严重。
记者:我现在是在同江市八岔乡的河套里,在我身边都是没身高的芦苇。在我面前大约100米的地方,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一台挖掘机,正在开荒翻地,而这台挖掘机作业的地方就是一块湿地。现在我试着靠近他,看看能不能和翻地的人聊几句。
记者:这地要种吗?
翻地人:要种上,这块没多大,能种啥种啥呗。年年在这慌着都种不上,你这不浪费了吗?给它翻过来,这也就算是草甸子吧,它长的是苇子,你今年给它翻过来晾一年,春天的时候,开始翻地种地的事了。
破坏湿地的人是八岔乡农民,面对我们的询问毫无戒心。也许在他的心目中,破坏湿地根本不算什么事。 在八岔乡走访我们发现,农民是破坏湿地的主要人群。开湿地变耕地,一年下来可以获得不小的收益,这让不少农民毫无顾忌的在湿地里开荒种粮。但是有一位村民说,过去不少胆子大的可以几百、上千亩的开荒偷垦,而现在几乎没有大面积湿地可开了。
农民:头几年开地的时候都开没了,现在没有大面积开的了,拱拱地头子,像原先种不上的了,这年头好了,往起捡一捡。
湿地由于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作地球之肾。作为全国湿地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湿地每年锐减的速度十分惊人,富锦市三环泡湿地管理局局长杨凤英为我们列举了更为准确的数据:
杨凤英:50年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是534万平方公顷,05年的时候就变成了156万公顷,去年全国搞了一次湿地调查,整个三江平原湿地现在是91万公顷,面积减少的非常快,现有的湿地保护意义也非常重大,责任更大。
一块块珍贵的湿地被一点点的蚕食,八岔乡办公室主任张仁海无奈的说,农民在湿地里开荒很难查处,乡里没有处罚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张仁海:你要是说赶到旱年头,没有水了可以长庄稼,偷摸就给开起来了,你根本就不知道。旁边是地,一点点扩,面积扩大了不少以后你才知道他把这给开了,我们乡政府一点处罚权没有,罚款也罚不了,责令也不听你的。
乡里没有处罚权,有处罚权的林业部门却因为湿地法不适用而无能为力。
早在1998年,黑龙江省就做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停止一切开垦行为,抢救性建立自然保护区,转向全面保护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省共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基本形成了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在2003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湿地资源地方性法规《黑龙江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地方湿地立法的先河。但是根据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保护的湿地必须是经过湿地委员会认定的地域,没有经过认证的湿地,虽然也是湿地,但不受湿地法律的保护。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艳岩说,湿地认证的滞后、立法的滞后,为执法带来一定难度,变相导致在一些地区保护的速度跟不上破坏的速度。
李艳岩:需要湿地认证委员会认证的才叫做湿地。就是保护区之外没有做任何认定,实际上保护区里管的话,也是用自然保护区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去管,有的适用草原法,像三江湿地用的是森林法,不然的话就是行政法处罚,所以现在这个就是面临保护方面、法律方面的苍白无力。
目前全省取得了林业部门湿地认证委员会认证的湿地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是在森林法、草原法、行政法等侧面相关的法规虚弱的庇护之下。同时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也在制约湿地的保护建设。
破坏一亩湿地,只需要一台机车和几个小时。而恢复湿地却需要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李艳岩认为,保护湿地迫在眉睫,而寻找对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或许能为更好湿地保护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李艳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是一对矛盾,我们搞湿地保护也不是说必须把湿地不让动,是怎么合理的开发利用。
记者发稿时得到消息:黑龙江省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与国家林业局签署的林业“双增”目标框架协议,扎实开展湿地保护示范省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将通过抓紧开展湿地认定工作、加强湿地水资源管理、积极推进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七项措施强力推进湿地保护。
点评:
在记者的报道里,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破坏一亩湿地,只需要一台机车和几个小时。而恢复湿地,却需要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在这片土地,农民是破坏湿地的主要人群,而乡里却没有处罚权,湿地法又不适用。其实我们总说“保护湿地”人人都懂,但是真的该怎么来具体解决这个“保护”里的矛盾,可能才是解决难题的那把钥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