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传统家访让老师家长学校陷尴尬 家访成接待任务

2011年12月12日15:16
来源:荆楚网

  提起家访,很多人脑海中,便浮现出老师和家长促膝长谈的温馨画面。但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家访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电话、博客、微博等层出不穷。现如今,作为传统教育“法宝”的家访,却让不少老师、学校和家长陷入了尴尬。

  【老师尴尬】

  家访被家长请进咖啡厅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中华路小学、武汉二中广雅中学等8所中小学,不少老师在家访时遇到不少尴尬。

  12月4日,江岸区一所初中的林老师到一名学生家去家访。该生平时成绩中等,但性格较为孤僻。林老师找到学生家,敲开门刚说明来意,学生母亲却称“孩子父亲不在家,不方便接受家访”,说完后强行关上门。林老师在门外劝说了一会,但屋内从最初传出“不好意思”的拒绝声,到最后变得无声无息。

  林老师说,她内心像打翻了五味瓶。她想不通,为什么以前被家长和学生称为“心灵沟通桥梁”的家访,会变得如此不受欢迎?

  前几天,武昌紫阳路某小学吴老师到武昌千家街一名学生家中家访,她尚未进大门,就被家长连拉带拽拖到了附近一家咖啡厅“面谈”。还有一名学生家长是一家酒店的经理,家访时竟直接让她到酒店。还有的老师说,一些家长过分热情,张罗着送礼物,弄得彼此不自在。

  【家长尴尬】

  家访变成一项“接待任务”

  梁先生是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理,儿子在光谷某小学读四年级,妻子在研究所当高工,两人工作都很忙。上周一,儿子的班主任突然打电话说晚上要来家访,他和妻子赶紧请假回家打扫卫生,并到商场购买礼物,去酒店订酒席,等老师家访完了,他和妻子又各自赶回公司加班。“上门家访费时又费力,但老师好不容易来一次,总不能让他空手而归,还希望儿子在学校能被多照顾一点……”

  记者采访发现,有的家长对上门家访持欢迎态度,认为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有家长认为家校间沟通方式很多,老师没必要一定要上门,且每个家庭都有隐私,老师上门还会带来某些不便。

  记者了解到,一般拒绝家访的家庭有以下几种:单亲离异家庭,不愿“露富”的家庭,特困家庭及父母工作特别忙的家庭。

  一名家长还反映,老师家访时发了一张表格,内容包括家庭收入,他认为家庭收入是隐私,问这些内容不妥。记者后来了解到,学校此举是想认定哪些学生是贫困生,想给予资助,但没有顾及到家长的感受。

  【学校尴尬】

  硬指标将家访“变了味”

  家访对学校而言,也并不轻松。记者走访时发现,不少校园内悬挂着横幅,有的还召开上门家访启动大会;每名教师都被要求限期完成家访任务,并需定期上交“家访感言”;还要进行阶段性视频展示和书面报告等。

  江岸区一小学负责人称,现在,每家必访的任务下达后,家访还被纳入学校评比年度考核指标,或多或少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影响。如有的学校外区学生较多,有的家长对此并不欢迎。而且,家访后还要补拍视频或补填家长反馈表,这些举措都让原本受欢迎的家访“变了味”。

  采访中,不少老师和家人认为,在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学校有成熟的“家校通”平台,每个班都建有聊天群、老师开有博客、微博,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方式已有很多,通过互联网虚拟家访似更便捷,此外,上门家访也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和家庭。

  【观点】

  家访应重在心意和创意

  不可否认,面对面的上门家访,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法宝”,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一法宝的作用?

  育才二小副校长彭春艳认为,家访是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信任,上门家访是教师育人责任感的回归,重塑了教师形象。但应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家访方式,如可以将家访当做一种鼓励学生的手段,也可以组织片区家访,让家长借此形成朋友圈,共同交流。“上门家访,重在心意和创意。”

  一些学校将上门家访一直作为“规定动作”,如育才二小,多年来每逢寒暑假,便会举行“千名教师访万家”。中华路小学若老师接手新班级,必须在一学期内走访完所有的学生家庭;武汉二中广雅中学,老师会对家庭有变故、家境较贫困的学生定期走访。

  武昌中华路小学书记陆文芳则认为,上门家访形成制度值得认可,但也应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长期性,家访不能是一阵风,更不能像一项任务,如要求家访率达到多少,这样会给家长和老师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家访也应因人而异,在新时代要融入新理念和新形式。

(责任编辑:丁进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