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叙利亚日记

2011年12月13日14:53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李震

   《环球》杂志驻大马士革记者/李震

  “这一决定应立即执行,从今天开始”。

  11月2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外长会投票通过了阿盟对叙利亚的首次制裁决议。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谢赫哈马德表示,如果阿盟不在叙利亚问题上“郑重”表态,将无法保证其他国际组织不作出类似利比亚禁飞区的决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战事似乎一触即发。而这段时间,叙利亚这个历史上曾经屡遭西方征服和侵占的国家,也似乎每一天都在危机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球》杂志驻叙利亚记者以日记的形式,对其国内局势做了一些微观记录,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11月28日 星期一 晴

  不出意料

  不出意料,阿盟决定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了;同样不出意料,大马士革民众又开始游行示威了。

  叙利亚外长穆阿利姆的记者招待会下午三点才开,趁着中午阳光明媚,我和摄影记者殷博古抓起相机去市中心“扫游行”。

  今天在萨巴·巴赫拉特广场举行的集会活动规模相对较大,估计有几万人参加,因此我们隔着一个街区就得下车步行,跟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缓缓前进。

  一路上,看到我们这两张东方面孔,许多叙利亚人纷纷高喊“China!NiHao!”一些孩子看到记者手中的相机,马上冲到镜头前叫嚷着:“拍我!拍我!”

  还没真正进入广场,到处已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参加集会的主要是青年学生,还有一些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有节奏地呼喊着谴责阿盟和西方国家的口号,挥舞着叙利亚国旗和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头像,表达对政府的支持。在广场中央,人们拉开一幅将近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幅巴沙尔画像。

  很多人穿着国旗红白黑三色拼接的衣服,脸上涂着油彩,甚至有些年轻人用汽车高音喇叭播放爱国歌曲和传统阿拉伯音乐,他们手拉手、围成圈载歌载舞。

  下午,叙利亚外长穆阿利姆在外交部召开的记者会,依然不出意料是对阿盟的谴责。与前两次记者会稍有不同的是,我在会后领取了一份叙政府澄清国内暴力冲突真相的宣传材料。其中最厚的一本,是今年3月以来截至目前总共939名遇害军人的名单,包括他们的姓名、军衔、年龄和牺牲时间,约50页,由A4纸打印装订而成。

  中午那些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参加集会的年轻人,不知他们心里究竟是否真的明白,自己的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怎样的危机。

  11月29日 星期二 晴

  “油荒”疑云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采访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张迅。

  近期阿盟和西方国家对叙利亚政府的外界施压的确在不断加大,但叙国内形势目前总体平稳,“战争一触即发”的过度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我跟大使聊到一个最近很引人注目的现象:入冬以来当地人用以取暖的柴油严重短缺,很多加油站前人满为患,提着塑料桶的民众大排长龙。面临经济制裁,叙利亚的油荒问题是否已进入“崩溃边缘”?

  张大使介绍说,目前叙利亚国内确实出现柴油、天然气等燃料供应短缺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三:一、受到西方和阿盟经济制裁的影响,叙柴油等燃料进口受到限制;二、少数不良商人囤积居奇;三、叙利亚经济体制相对保守,包括柴油等战略性物资零售并未放开,还属于计划供给,而且大马士革市内供应柴油的销售点很少,又不是24小时销售,很多穷人也没有财力一次性买很多。因此,每天营业时间内自然就能看见大批拎着塑料桶排队等油的情况了。

  11月30日 星期三 晴

  门可罗雀的旅游市场

  由于摄影记者殷博古即将离任回国,我们决定今天下午去一趟大马士革老城区的哈米迪亚市场买些旅游纪念品。

  大马士革的老城区面积并不大,哈米迪亚市场与著名的倭麦亚清真寺毗邻,据说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以哈米迪亚老街为中心,发散开来50多条巷道,大大小小的商铺鳞次栉比,香水香料、金银首饰、手工艺品等各种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

  凭借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风光,叙利亚一直是中东主要的旅游国家之一。据统计,2010年叙利亚共接待850万名外国游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欧洲国家,旅游收入约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1%。欧盟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后,西方游客数量锐减,叙利亚旅游收入下滑至少90%。

  我们在哈米迪亚市场等旅游景点看到,大多数商铺虽然依旧营业,但生意冷清、门可罗雀。外国游客主要来自伊朗、黎巴嫩等周边国家,几乎没有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人。

  在一家金银首饰店,老板哈桑热情地招呼我们,他说我们是他下午开门后的第一批客人。他抱怨道,现在金银首饰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因为金价走高带动成本不断上涨,原先消费这类商品的主顾——西方游客——一天比一天少。

  在使馆朋友的陪同下,我们主要买了当地最著名的特产:玫瑰精油和手工橄榄皂。橄榄皂店铺的老板塔拉维介绍说,他已经很多天没有遇到我们这样的“大主顾”了。因为生意冷清,为了促销很多商品降价至少30%。

  就在塔拉维给我们装袋打包时,“啪”的一声,店里陷入一片漆黑,原来整个老城区被拉闸限电了。早已习以为常的塔拉维从柜台下掏出两只蜡烛点燃:“没事没事,过两小时就恢复了!”

  12月1日 星期四 晴

  “他们封锁不了我们”

  今天是摄影记者殷博古到期回国的日子。

  陪他来到大马士革国际机场,偌大的候机厅往来乘客并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叙利亚本国人,不仅没见到一个西方人,连穿白袍、戴头巾的海湾阿拉伯人也没有,这在以往是不常见的。抬头看看电子信息屏,飞往多哈的航班已经显示“取消”,而其他航班基本正常。

  阿盟11月27日宣布立即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这其中令华人华侨感到纠结的,就是建议阿拉伯国家航空公司停止往返叙利亚的商业航班。

  由于中国航空公司没有直达大马士革的航班,驻叙华人华侨主要通过阿联酋、土耳其等周边国家的航空公司转机回国。阿盟决定对叙经济制裁后,卡塔尔航空公司率先决定从11月30日起立即暂停往返叙利亚的所有航班。阿联酋的两家航空公司——总部位于迪拜的阿联酋航空和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伊蒂哈德航空也宣布将暂时推迟往返叙利亚的商业航班,而埃及、土耳其等外国航空公司在大马士革起降的国际航班将视情况而定。

  在回城的路上,当地雇员蒙齐尔边开车边宽慰我:“别担心,李先生!就算阿拉伯国家的航空公司都停飞了,你们还可以选择从俄罗斯、伊朗或者欧洲国家转机回国的。而且,从大马士革前往黎巴嫩和约旦的陆路交通也很便捷通畅。放心吧,他们封锁不了我们!”

  12月2日 星期五 晴

  “壳牌”也挺不住了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在西方外资公司中一直力挺叙利亚政府的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也挺不住了,称将于今天起正式暂停在叙利亚的一切业务。

  尽管无法与海湾的阿拉伯国家相比,但石油一直也被视为叙利亚的重要经济命脉。由于叙利亚石油出口的95%一直都是输往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所以欧盟宣布对叙利亚的经济制裁尤其是石油禁运后,叙利亚的外汇收入遭受了巨大打击。

  今年8月,壳牌石油公司曾抵制了荷兰议会要求其撤离叙利亚的命令。但是12月1日欧盟再次出台进一步的对叙经济制裁措施后,壳牌公司再也顶不住压力。

  我随即拨通了一家驻叙中资石油公司领导的电话,他表示对这一消息并不意外。他说,任何经济制裁的效果都是慢慢显现的,壳牌宣布停产不见得是迫于国内的行政压力,更多应该是出于减产缩编的原因。

  他说,中方在叙的石油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西方的石油禁运和阿盟停止投资,叙方一些项目被迫暂停,石油产量锐减,已经造成中方员工数量的压缩。

  12月4日 星期日 晴

  首任外交部发言人

  外交部任命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了。这在叙利亚还是第一次。在叙利亚政府与阿盟就派遣观察团问题纠缠不清之际,发言人的出现对媒体记者而言显然是好事。

  今天中午,我和雇员蒙齐尔前往叙利亚外交部,参加了这位新发言人上任后的首次媒体记者见面会。吉哈德·马格达西博士,40岁左右,身材高大,除了阿拉伯语他还精通英、法两门外语。

  参加见面会的记者共20多人,来自10余家当地和国际媒体,主要包括新华社、法新社、路透社、BBC、德新社、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黎巴嫩电视台,以及叙国内的叙通社、国家电视台、《十月报》、《复兴报》等等。除了我是一张东方面孔,其余均为阿拉伯记者或雇员。

  会上一些记者对叙外交部及政府部门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

  吉哈德认真听取了所有记者的意见并作了部分解释,同时表示愿意以身作则改进外交部的形象,配合媒体的工作。

  12月5日 星期一 阴

  试射导弹展示实力

  今天,官方的叙利亚通讯社援引叙军方的声明,证实昨天叙一支装甲部队在境内进行了多枚导弹的实弹发射演习,并且全部精确集中目标。

  翻开今天出版的《十月报》《复兴报》等当地主要报纸,头版头条基本都是这条消息,并配发了装甲部队发射导弹的大幅照片。报道说,导弹发射试验是在模拟实战的情况下进行的,证明了“叙利亚军队具备强大高效的作战实力,有能力以现代化武器应对任何敌对势力的挑衅和侵略”。

  据以色列媒体援引以色列军方消息说,叙利亚军方试射的导弹为射程达300公里的“飞毛腿”导弹,发射地点位于叙东北部,导弹落在了与伊拉克接壤的边境地区。

  一位与叙军方保持密切关系的朋友说,叙利亚这次试射的是俄罗斯生产的“飞毛腿B型”地对地导弹,虽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使用的老型号导弹,打击精确度不高,但对叙利亚最想威慑的以色列而言,精度越差,可能威胁更大。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曾说:“一旦遭到军事打击,叙利亚将用导弹覆盖整个以色列!”

  尽管叙军方对外说这次导弹试射是例行军事研习,与当前的局势无关,可外界还是有人认为,叙利亚在当前这种敏感时期进行导弹试射,无疑是想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同时,也是向以色列和西方传递出某种信号。

  来源:2011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