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聊学常识:冬天要时尚不穿棉毛裤,容易冻出关节病
本报记者 王蕊 本报通讯员 于伟
亲人躺在手术台上做手术,要是家属能像陪产一样,在旁边为亲人加油,并在医生讲解下观摩手术,学点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护理亲人的诀窍,是不是个好主意?
前天一早,家住杭州萧山的赵先生,就这样观摩了母亲的膝关节置换手术。
神秘的手术室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先生讲述了他的经历。
赵先生的母亲67岁,患关节病已经十几年了。现在赵妈妈不能自己走路,重新走路需要换个人工关节。但置换一个关节就要花费四万多元。
这个手术是怎么做的?做了以后真的能活动自如了吗?赵先生有一大堆的问题要问医生。
于是手术医生说:“来看手术吧!看了就明白了!”
省中医院骨伤科,让家属观摩这样复杂的手术还是第一次。“目的有许多,一是让患者和家属放心,避免纠纷,二是让家属多了解些疾病和康复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担心老人手术吃不消,6位儿孙求助阵
“以前是阴天下雨,腿就痛。这几年,脚痛,走路都走不来了。医生看了说要换关节。”赵先生说。因为赵妈妈有高血压、糖尿病,做这个手术风险怎么样?赵先生和兄弟姐妹商量了好几次,又找医生咨询了两次,最后才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但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童培健教授建议:不如你们家属都来参观手术吧,看看手术是怎么回事!
赵先生一听,太好了!家属中一统计,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女、孙子,6个人都报名观摩手术。
赵先生说,这比在手术室外干着急好多了。
但外行看手术,能看懂吗?童培健教授专门指派了一位鲍航行医生,为家属解说。
其实,陪亲人手术不是像陪产一样真的进入手术室,而是在手术室旁的示教室,通过网络传输,观看手术现场。
换关节有点像补鞋底,榔头、电锯、电刀都用上
手术那天一早,赵先生亲自把母亲推送到了手术室门口。接着,6位亲人们马上进入示教室看视频,看着护士麻利地把妈妈安排好,麻醉科主任亲自上台做麻醉。
赵先生一直在问:手术台旁边的仪器都是啥?解说的医生挨个介绍:这个是呼吸机,那个是监护仪,还有抢救设施。
手术的过程,赵先生以为会很血腥。后来发现,主刀的童培健在妈妈右侧膝盖上开一个12厘米的切口,很快就找到了需要换关节的位置。“换膝关节,其实有点像补鞋底,两个骨头本来都有软骨保护的,但生关节病后软骨就没了,骨头之间直接摩擦,所以疼痛。人工膝关节,就是重新给两根骨头装上软骨,恢复活动能力。”
手术中,童培健还专门把人工关节放在摄像头前展示了一下,然后熟练地安装、固定。
童培健不时地变换手中使用的工具,赵先生数了数,有榔头、电锯、电刀……真开了眼界。
最后,童培健给老人的膝关节打了一针,说这一针可以让老人明天就下地,开始康复训练。
整个手术,50分钟搞定。童培健教授朝着摄像头竖起了大拇指。
赵先生和家人有些惊叹:“这么快就做好了!敢让家属观摩手术,这医生肯定技术过硬的。”赵先生放心地笑笑。
边看手术边讨教,医患关系更融洽
果然,第二天,老人家就能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下地站立了。赵先生也连忙指导:妈,你放心吧,手术我们都看到的,做得很好!
一场观摩手术之后,童培健问赵先生感受怎么样?他连声称好,说自己趁着手术时,还向解说医生讨教了很多跟关节病有关的护理知识和识别关节病的方法,学了不少常识。“年轻人很多习惯,比如扳手指关节什么的,这个习惯不好的!还有年轻人冬天不穿棉毛裤,说不定会冻出关节病!”
童培健的手术,在同行之中已经做过许多次演示,但为什么想到要给家属看?他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医患之中的信任,不如以前;但要让患者信任医生,医生也要拿出诚意,“我就是诚意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手术过程。这对病人和家属不仅有精神抚慰作用,还能建立起相互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