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河南偃师天文台沦为公厕 本为美籍华人捐建(图)

2011年12月14日11:06
来源:大河网
荒草丛生的缑山天文台
荒草丛生的缑山天文台


  偃师缑山天文台竟沦为公共厕所 由美籍华人捐建

  记者李岩 实习生赵方园文 记者洪波图

  核心提示

  10年难得一见的月全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太空,然而省内科普设施却令人寒心。记者探访发现,上世纪80年代由美籍华人胡天育先生捐建的缑山天文台如今竟然沦落为公共厕所,实在让人叹息。

  破败已成公共厕所的缑山天文台

  12月12日下午2点45分,位于少室山北麓、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山巅,一座彩色建筑在阳光辉映下,显得十分另类和醒目。虽然距离尚有千米,但金色球顶上“缑山天文台”5个黑色大字清晰可辨。

  沿着土路登上缑山,来到天文台,眼前的景象让记者不禁感叹这座3层建筑的破败:房屋门踪迹不见,圆形窗户只剩残缺的木质窗棂,周边到处都是各种生活垃圾;一层、二层屋内,遍布粪便和用过的卫生纸,臊臭味呛鼻。

  与此相比,建筑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浇筑的屋顶,则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建筑中央从地基直通房顶的一座直径足有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圆桩,与单层面积只有约40㎡的狭窄建筑相比,显得十分粗壮。

  随行采访的郑州市天文爱好者协会会长魏冰说,这座圆桩是为了安装圆顶内的天文望远镜而设的。之所以粗壮,是因为天文望远镜观测时不能有晃动,需要保持稳定,“这个天文台用料很实在”。

  “天文台废了很多年,里边都空了,早就成厕所了。”在山坡上放羊的偃师市府店镇庙前村村民张新平说,这座天文台距今已有约30年了,基本没有投入使用过,“以前还有大望远镜,后来也被卸走了”。

  背景美籍华人慷慨捐赠

  天文台的小院铁门紧闭,小锁已经生锈。透过门缝,院内齐腰深的荒草一团一团。

  “多少年里头都没人,像电视里的鬼屋,我们晚上都不敢来。”从山脚来到山顶做课余活动的缑山中学的学生们说,他们很希望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太空,但缑山天文台从来没有满足过他们的梦想。

  张新平说,天文台是一位美籍华人捐资建设的。同时捐建的,还有缑山山脚下的缑山青少年科学宫。两处建筑建成后,均由县科协管理。科协的一位工作人员齐少峰偶尔住在科学宫,掌管着这两处设施的钥匙。

  来到科学宫,记者看到了一座偃师县人民政府立的一座“缑山青少年科学宫落成纪念”石碑,时间是1985年8月15日。

  碑刻介绍了缑山这两处建筑捐建者胡天育先生的简介。“胡君以教书为业,家境不甚富裕,然爱祖国之心炽热,眷恋故土之情高昂,渴望家乡青少年成才之志笃而不倦,遂节衣缩食,慷慨捐赠。”碑刻文章说。

  县科协“大概不到一年就废弃了”

  在科学宫,记者并未见到齐少锋。当天下午5点35分,齐少锋耗时2个多小时赶来,称“天文台的钥匙忘带了”。

  “里边啥都没有了,所有的望远镜都拿到县城,都在科普大篷车上搞巡回科普了。”齐少峰说,天文台圆顶内原本设置的天文望远镜口径为400毫米,建好后基本就没有投入使用过,“大概不到一年就废弃了”。

  据齐少峰讲,废弃的原因,一是缑山距离县城太远,位置太偏僻,导致天文台建成后一直没有人观看;二是灰尘太大,望远镜的镜头经常落灰,观看效果很不好;三是胡天育捐赠的设备不全,天文望远镜没有滤光镜,使得日食等很多天象都看不成,只能看看星星月亮。

  问及县科协当年应当着实解决这些问题以便让天文台发挥作用时,齐少锋说,科协没这个能力,“再说,后来胡天育也不再捐款了”。

  对此,魏冰感到非常可惜。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400毫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应该是非常好的观测仪器了,“要知道,河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90年代建的天文馆,天文望远镜口径才220毫米!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安装非常复杂,还需要很高的稳定性,在大篷车内,根本不可能发挥作用”。“河南现代天文台本就不多,太可惜了!”他说。

  记者手记

  天文科普,何时不再落魄中前行?

  可能很多河南人还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世界上天文科学发展最为领先的胜地张衡、郭守敬、王恂、僧一行等历代天文学家在此进行天文观测,发明了浑天仪等天文观测仪器,并写下了《浑天仪图注》、《灵宪》等不朽的天文学著作,还留下了灵台天文台、告成天文台等当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文遗迹。

  关注天文,历史不应忘记,但现实的天文科普教育,何时不再落魄中前行?

(责任编辑:UN6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