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记者周文超)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人类探索南极留下百年足迹。回望我国第一次南极科考的历史时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说我国第一次编队出发并建立长城站,由此被接纳成了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具备了参与南极事务的资格。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主任说,与早期探险家对未知世界进行的探索不同,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是对南北极的科学考察工作。他回顾,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已经先后派出过一些科学家,去到南极地区其它的一些考察站上参与了考察的活动。比如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日本、美国等,参加他们的科考计划,都是科研合作形式的。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成绩如何?究竟对我国以后的极地考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下是记者对曲探宙主任的采访:
曲探宙:咱们首次南极科考是一九八四年。但是因为我们国家呢,在南极地区没有独立开展南极科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只是南极条约的缔约国。而不是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实际上是对南极的事务具有讨论和决策力的成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咱们国家的一些科学家就建议政府能够开展我们国家可以独立组织实施的考察行动。所以呢这次科考呢到了西南极的乔治王岛地区去考虑。在85年的时候建成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以后的当年我们就被接纳成了南极条约的协商国,所以就具备了参与国际南极事务的资格。
"白色、奇寒、暴风雪"南极科考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未知,是神秘。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南极,除了笨笨的企鹅、绵延的冰山,还会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的记者采访了一位从事极地科考工作二十余年的老队员,他说在南极科考队员的心中,南极是风险,又是欢乐。
12次到过南极、2次到过北极,当过船长,也做过领队,原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第一次当船长到南极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魏文良:我当船长的时候啊,我们第一次到南极,由于对环境缺乏认识,资料比较匮乏,所以我们赶到特大冰崩,船首被海冰碰撞一个大洞。也就海水和船舱通了。也在西风带感到特大风暴。也就是38米/秒的风速,20多米高的浪,所有这些我们考察队员都战胜了。
尽管遭遇过很多的危险,考察队员在困难时候结下的友谊,还是深深地鼓舞着魏文良。
魏文良:我们前两年进行科学考察,一个同志因故受伤。在南极这种特殊环境下受伤,因为医疗条件与国内都没有可比性。我们有的同志献了1200CC血,全力抢救我们受伤的同志。他们站在南极,遥望北方的祖国,"我们一起来还要一起回到祖国啊。"在南极精神这面大旗下,我们产生的队情、友情和同志情,可以从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作者: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