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早上7点半便走进教室,由于周六日不允许上课、补课,学校就要充分利用五天时间排课,下学时间早就由最初的下午3点半推迟到了5点,高三年级更晚一些。”北京市第九中学副校长马卫东表示,在这样的作息安排下,如果再不重视锻炼,学生成天总是这么坐着,肥胖率、近视率难以想象。
体育有硬性要求才好落实
据马校长介绍,为了给学生安排更多时间的体育锻炼,该校每天上下午各有半小时的课间操。除此以外,学校体育组还想办法,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开展高一、高二年级的体育活动,同时将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定在中午。3对3篮球赛,各年级足球比赛,全体学生的广播操比赛等,尽可能为学生开展更加适合并受欢迎的内容。
然而,对于体育课来说,势必要遵循教学大纲进行,篮球、足球、跳高、跳远等,各有课程安排。进入冬季,长跑便是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
近年来,素质教育推进、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政策被学校逐一落实,再加上中考体育测试及高考体育会考成绩的要求,“硬性的才好落实”,马校长表示,虽然学校也希望将身体健康营造为学生最需重视的内容,但接受教育、毕业升学最终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无疑难以让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升级。“增加补课家长没有意见,但学校活动多了,难免就会听到一些声音。”
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功利心强
崔石磊,多年从事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工作。在他的培训课上,学生年龄以小学1至4年级为多。“小学5年级学生有文化课统测,成绩与‘小升初’挂钩;初高三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除非有体育特长培养的打算,参与校外体育训练的学生势必鲜有毕业班学生。
“在校外,目前开展比较好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跆拳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家长送孩子的训练目的,50%是以锻炼身体为主,另外50%自然为了‘拿证’。”崔石磊告诉记者,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家长,让孩子“拿证”的目的非常强烈。
家长们有这种想法和目的,对于崔石磊来说既是机会也有无奈。“虽然校外培训机构中,专做体育培训的属于绝对少数,但我们的招生并不困难。因为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比赛拿成绩,帮助孩子成为体育特长生。”崔石磊坦言,若单纯以兴趣培养为口号招生,一定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青少年缺少运动环境
对于成绩的追捧是体育运动不受重视的重要因素。“走在马路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学科辅导的招牌和广告。一个周末,3小时英语、3小时数学、3小时作文就被占去了双休日的大部分时间,剩下半天的时间还要做学校留的作业。”这是不少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状况的总结。
不仅是学业压力,缺少场地也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无法深入进行的原因。男生中有哪个真正不喜欢球类运动的?大球、小球,孩子总能找到喜欢的项目,然而,校内校外又有多少场地适合孩子做他们所喜欢的球类运动呢?业内人士建议,教委和体育局之间应该进行更好的沟通,多提供机会和场地让孩子们运动。
除了校园环境内,学生想要自己寻找校外运动场地更为困难。“在海淀体育中心,踢一场足球(90分钟)费用要在2000元。孩子如何承受得起呢?” 本报记者 王怡
新闻链接
哈佛录取注重运动才能和天赋
哈佛大学香港校友会前主席Ruth Boulet表示,哈佛录取委员会对于申请者考评的因素,与学术考试分数同等重要的,还有申请者的运动才能和天赋。哈佛有40个运动队,包括橄榄球、足球、游泳等。
运动是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坚持下来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同时兼顾运动及学术成绩的话,他所展现出来的对于时间的掌控能力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