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题:“积极财政”三大看点蕴深意 大规模减税料难行
中新社记者 俞岚
今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中国宏观调控设定路标,财政政策再度锁定“积极”基调。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波,从2008年4季度至今,中国一直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积极”内涵已然生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1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三大看点,其间蕴含深意。
其一是对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多有着墨。会议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房产税改革试点、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都有涉及。白景明表示,当局将结构性减税与完善税制改革相结合,是“旨在长远之举”。
其二是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白景明认为,这一表述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不可冒进,要避免恶性通胀。当局以欧债危机为镜戒,在“落子”财政政策时既关照当前,又注重长远。
其三是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和产业政策“加强配合”。白景明称,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关联,提出“有扶有控”,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相呼应。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增加“三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民生投入,可以反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白景明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必然意味着要搞“赤字财政”,因此明年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特别是“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刺激力度,维系适度投资规模。他并表示,目前中国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并不高,风险尚属可控。
2009年,中国安排财政赤字95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10年为10500亿元,2011年降至9000亿元。今年前11个月,中国录得财政收入97309亿元,全年超10万亿已无悬念。
在白景明看来,明年中国财政将“增支”和“减税”并举,但两者之间的内在矛盾需要平衡,大规模减税并不可行。他认为,财政支出具有刚性,住房保障、水利、教育等很多领域都要增加投入,而且增幅都不小,如果再大规模减税,“增支”的钱从何而来?
虽然中国财政收入连年录得较高增幅,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测算,2010年中国人均财力水平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的8%左右。
而近些年来,中国结构性减税步伐不断加速,仅今年就有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减免小微企业税负、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启动等大动作。官方估算,单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一项,2012年财政就将少收2000亿元以上。
白景明认为,中国国家财力不断增强,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比较突出。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都需要财政大举投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白景明说,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关键不在减税,而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让民众敢投资、敢消费。“只有把蛋糕做大,收入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