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贺岁”是否源于过度竞争
本报记者 吴晓东
12月6日晚,一部“贺岁档三巨头亲密会谈”的恶搞短片出现在网络上。该短片以去年贺岁票房冠军《让子弹飞》里的“鸿门宴”为蓝本,《亲密敌人》、《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变身成葛优、姜文和周润发,拿时下最新的八大院线抵制《金陵十三钗》制片方提高票价的事戏说,结果在网络疯传,转发万余次。
“都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合力把市场做大才是双赢。调价这种事以前也出现过,都可以协商,但他单方面霸气提价且不留协商余地,我们难以接受。”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发微博说。
今年的贺岁档火药味特别浓。“提高票价”、“争抢档期”、“抢跑”、“明褒暗贬”……一系列与影片质量本身毫无关系的争斗让观众一头雾水地提前“被贺岁”。
如果说去年底在一周之内《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3部大片接连登场,档期近得几乎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那么今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徐克的《龙门飞甲》两部大片的同一天上映,无疑是“火星撞地球”。
《金陵十三钗》刚说涨价,《龙门飞甲》就宣布降价,你指责“有同行落井下石”,我就回应“三不原则”:不提高最低票价、不提高与院线的分账比例、不主动参与宣传骂战;即使对方前来攻击,也要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电影还没上映,白热化的票房大斗法已提前开场。
据不完全统计,从11月底到12月底,近30部电影执“贺岁”大旗陆续赶场,平均每1.5天就有一部新电影同观众见面,电影撞期在所难免。院线的数据显示,从11月29日开始到12月31日这段时间里,至少有3天每天都有3部新片上映,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自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创贺岁风潮以来,内地贺岁档已经走过了13年。13年后的今天,贺岁电影的高成本大制作、捆绑名导大腕以及一掷千金、花样翻新的宣传,裹挟着概念先行、翻拍成风、过度营销,构成了当下贺岁档硝烟弥漫、问题丛生的乱象,也导致贺岁电影从编剧、制片到发行、放映,正在被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全面改写。
“电影市场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恒定’的,制片方相互诋毁、内耗,也致使不少制作精良的影片没有充分实现其应有的市场潜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贺岁档的‘牺牲品’。过度的竞争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影视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贺岁电影这种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国产电影产品的结构问题。事实上,档期对于电影来说极其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很多院线负责人看来,贺岁市场中影片的大量涌入势必会影响到观影人数,造成观众分流,其结果是影响每一部电影的上座率。事实是,为了避免撞车,或者是避免一些大牌导演之间的相互竞争,每部影片在时段安排上都可谓是绞尽脑汁,其结果可能是每部影片的上映时间都受到了压缩,共赢局面很难实现。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今贺岁档期的分配和调整是几方博弈的结果,有关部门理论上不能强制性地规范,但不管也不行,因为“我们已经加入WTO,电影过了保护期后,我们要是一直自相残杀,会对我们的文化安全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没有控制的话,我们很快会被好莱坞打垮”,有人这样解释说。
票房收入突破百亿、银幕数量节节攀升、影院建设风生水起,电影企业成功上市,资本追捧意愿强烈……尽管中国电影已经连续5年实现了30%的增长,今年以来的国产片票房数据却不容乐观。
电影局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内地电影票房数据显示,进口片票房所占比重超过了国产片。在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中,进口片占据了7席,仅《变形金刚3》一片就卷走10.63亿,国产片里票房最高的《建党伟业》仅以4.21亿排名第四。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年上映的国产大片,绝大部分是不赚钱的,甚至是赔钱的。”
大片扎堆儿恶战、影片主题单一、演员人才稀缺、人文精神缺失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不成熟表现。“唯票房论”伤害的不仅是失望而归的观众,更伤害了电影产业的潜在市场。
和制片方拼抢档期一样,票房造假也是过度竞争的恶果。在国内电影发行界有句名言:要想票房高,一靠吹,二靠偷。近几年,几乎所有新片上映,都会紧跟着出现“首周票房飘红”的新闻,“虚报票房”的丑闻此伏彼起。而已成为业界一项共识的是——作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超过八成的公映影片票房都有或多或少的水分。
有影评人指出,偷票房是电影业屡见不鲜的现象,“现在中国电影业缺乏一种机制,也缺乏监管,所以任何事情都会发生,同行诋毁、偷换票房等。”
这些都是中国电影高速发展中的阵痛。
今年10月18日攻下了第二个100亿高地之后,中国电影票房正朝着130亿的年终目标飞奔。不过,站在新的起点上,国产大片的繁华和荣耀,需要以更多的理性和思考来维护。
中国电影到底缺什么?针对当前中国电影的弊病这一问题,人民论坛杂志“公众心中的中国电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21%选择的是“电影人缺乏职业精神,追逐名利”,17%选择的是“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
据统计,2010年,中国观影人次约为2.84亿,即人均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是什么阻挡了人们走进影院的脚步?除了高昂的票价,有没有好的电影,是核心问题。
一位电影人把中国电影市场比作北京著名的美食街——簋街,“如果孤零零只有三两家大饭店,恐怕不会有那么多人三天两头往那儿跑,就因为选择多了,吸引力也就大了。”他认为,中国电影眼下最需要的是公平竞争、合理竞争下的共赢,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