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百岁老人大屠杀前逃离南京一去不返 74年后寻亲

2011年12月17日04:02
来源:现代快报
丁慰如老人(右)和她的儿子李家道 通讯员 池远 福州拍摄
大屠杀前19天,逃离南京74年了,百岁老奶奶好想亲人
大屠杀前19天,逃离南京74年了,百岁老奶奶好想亲人
大屠杀前19天,逃离南京74年了,百岁老奶奶好想亲人
大屠杀前19天,逃离南京74年了,百岁老奶奶好想亲人
丁慰如老人(右)和她的儿子李家道 通讯员 池远 福州拍摄

  老人孙女发出寻亲微博,网友转发600多次

  老人孙女发出第二条微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

  电话那头,是身在福州的丁慰如老人,今年102岁。说起74年前的那场浩劫,老人数度哽咽。

  当时,丁慰如和父亲赶在南京大屠杀前,乘坐最后一班船离开南京,辗转逃亡到福建定居下来,从此不曾回过南京。这么多年了,每次祖籍南京的邻居回来后,她都会询问起南京的变化,细细品尝邻居送的南京小吃,念叨许久。

  74年的光阴,未曾抹去老人对南京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细心的孙女读懂了老人的心思,帮老人发了一条寻亲微博:南京的亲人,你们在哪里?

  见习记者 刘伟伟

  亲人及当年的相关地址

  (据老人回忆)

  表妹

  孙佩兰 (丈夫 仇良燧)当年住址:南京市利济巷2号;当年通信地址:门东莲子营16号

  二表哥

  施道德 (儿 施自全 女 施自怀 施凤 妻 黄景芳)当年地址:南京市中山路2段86号(当年的“土街口”附近)

  三表哥

  施道元 (儿 死去 女 不知 妻 陈明星)

  三个表姐

  大表姐施汉儒、三表姐施净之、二表姐忘记名字了

  [逃亡] 坐上最后一班船

  因为父亲做生意,需要到处跑。丁慰如老人记得,从出生起,她就和父母借住在亲戚家,恰好南京的亲戚也多,“在二表哥家住过4年,在表妹家住过10年。”因为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在“27国民学校”读完小学后,16岁的丁慰如就退学在家照顾母亲,顺便帮亲人带孩子、做家务。她18岁那年,母亲因子宫癌去世,临走时,母亲拉着她的手说:“这辈子能有你这么一个女儿,无憾了。”

  老人记得,1937年10月份,日军的飞机在南京上空多了起来,炸弹随时都在身边爆炸,兵荒马乱。父亲不在身边,丁慰如独自一人跑到了南京郊区一个叫郭家巷(音译)的地方,然而刚躲避没多久,炸弹也跟着过来了。后来,丁慰如又躲到了在马家桥(音译)的表嫂家里,正当她跟表嫂说着差点被炸死的经历时,一枚炸弹落在了表嫂家房子的左边,无奈之下,丁慰如决定继续逃难。随后,躲到了安徽采石矶附近。可是,“我到哪儿,炸弹就到哪儿”,一路上被炸弹“追赶”着的丁慰如害怕极了,她决定结束一个人的逃亡,返回南京,和父亲团聚。

  形势越来越危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南京,“当时的南京,就像一个死城,大家都在逃难。”丁慰如的父亲托人买到两张去汉口的船票。11月24日晚上,丁慰如和父亲从二表哥家出发,要了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前行的路上,空空荡荡。“今天是最后一班船了,以后我也没生意了。”下车时,黄包车车夫说了这样一句话。而此时,距离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只有19天时间。

  夜里12点,丁慰如和父亲坐上了开往汉口的轮船。

  更多的人是听闻有船要离开时“硬挤上去”的。狭小的船舱里,挤满了逃命的人,丁慰如的心觉得“稳定了一些”,因为终于逃出来了。

  [难忘] 深深的南京记忆

  次日早上,丁慰如的船停在了汉口,因为住旅社花销太大,在一名老师的介绍下,她和父亲一起去了汉口的难民营。没多久,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李如愚,二人结婚了。婚后,当时在国民党宪兵团做事的李如愚继续在江浙一带辗转,丁慰如则在一个月后和父亲去了湖南,到了1945年,李如愚将二人接到了福建。

  在福建定居以后,丁慰如和南京的表妹还通过几次信。1961年左右,“在地方做行政工作”的表妹夫还曾专门到福州看望过丁慰如,但因为那段特殊的岁月,之后两家间书信往来也慢慢少了。而关于二表哥的消息,也是表妹在书信中告诉丁慰如的,“他后来去了上海,具体在哪儿也不知道。”

  离开南京那年,丁慰如28岁,身上带着太多的“南京记忆”。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关于以前困难岁月,孙女李小佳说“奶奶很少说起过去的事情”,只是在奶奶做的饭菜中,处处体现着“南京特色”,而跟孙女说得最多的,也是南京庙会上的小吃。“奶奶经常做红烧鱼,还有大肉包和梅干菜扣肉。”

  几年前,丁慰如的老伴去世,老人更少提起过去的事情,只是仍然保留着以前的一些习惯,比如时不时蹦出几句南京话。

  丁慰如现在的一位邻居,祖籍南京。隔几年,这位邻居就会回南京一趟,而每次回来,丁慰如老人拉着邻居问东问西,“南京有什么变化,现在有什么好吃的。”尽管也曾托邻居打听过,但是因为当年的“表哥”“表妹”都已不在,再加上地址几经更改,老人的找寻一直没有结果。

  [寻亲] 孙女帮着发微博

  如今,已经102岁高龄的丁慰如老人,身体依然健朗,“九十六七岁的时候,奶奶还是一个人去买菜做饭呢,不让她做还不高兴。”孙女李小佳说,“但我觉得奶奶一生特别辛苦,尽管她很少提及以前的事情。”但随着老人年龄越来越大,李小佳逐渐读出了奶奶心里的想法,“每次邻居从南京回来,奶奶的眼神都会不一样,我觉得她是因为想念南京。”昨天下午,李小佳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发微博的初衷,“我想帮助奶奶找到在南京的亲人,如果可以,希望能带奶奶回南京看看。”

  截至昨天晚上8点,李小佳帮奶奶寻亲的微博,被网友转发600多次,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昨天一个下午,老人几乎都忙着“接待媒体”,但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电话中的老人却没有任何疲惫之音。但孙女透露,“奶奶偷偷抹了几次眼泪”。

  专家

  逃离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抗争

  丁慰如老人当年的“逃难史”,是若干南京人为了生存下去而逃亡的一个缩影。“这是我们民族苦难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对快报记者表示,“这是我们民族的生存斗争经历。逃离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抗争。”

  张连红曾专门就这段史实进行过考证。据亲历者回忆,当年11月底以前,南京的轮船票就很难买了。自南京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后,一批逃难者逃离南京,一张船票比原价高出四五倍。辗转过手的黑市票,甚至高出十几倍。由于轮船都是停泊在江心,不敢靠岸,即使买到票的,也必须雇小木船登轮……因此,对许多平民百姓而言,逃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就侥幸逃离的人而言,张连红说,“回顾历史,找到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目的不是为了记录当年日军的暴行,而是从这个过程中吸取教训。”

  提醒

  帮百岁老人寻亲,可以拨打96060

  老人曾在二表哥家和表妹家住过。因为战争,丁慰如离开了这些亲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亲戚所住的地址名称,老人记得二表哥家的住址“好像是中山路2段86号”,而表妹家的住址是“利济巷2号”。不过,快报记者昨日对这两个地址进行确认时,发现“利济巷2号”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

  关于老人所住的“中山路2段”,记者咨询了南京市区划地名专家副组长薛光。“1928-1930年之间,包括现在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在内的都叫中山路,后来1930年,以鼓楼和新街口为结点,分为3段,所以老人所说的中山路2段应该就是中山路。”

  昨天,记者走访中山路,因为路上多处施工,并没有找到85号。中山路上的华夏大厦为81号,而下一个路牌就是99号,中间则为正在施工的建筑。不过幸运的是,老人依然记得多数亲戚的名字,如果您有线索,希望您拨打96060与快报联系。

(责任编辑:车洁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