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岳麓山景区对“谢绝”游客道歉 确实有保护动物

2011年12月18日05:46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近日,有关有人“圈占”湖南长沙岳麓山核心景区一块风景如画的山坳,办起了供富人一掷万金消费的“顶级会所”、场地禁止“任何闲杂人”进入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在毛泽东诗词中被描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岳麓山,是湖湘文化的孕育地,是归葬黄兴、宋教仁、蔡锷等近现代革命先贤的圣地,也是供海内外游客免费休闲游览的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如今竟被人拿来办起了“豪华私人会所”?记者赶赴现场一探究竟。

  “麓山沁园”的管理方,是“麓山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李晓梅先向记者展示了一些会展宣传册后说,“麓山沁园”今年11月中旬竣工后,先后为两位知名画家举办过油画展和国画展,眼下园内艺术长廊正在举办一个名为“美丽相约”的岳麓山风景摄影展,12月底则还将举办一个知名画家的作品展。

  李晓梅等人坚称,“麓山沁园”经营管理方名字里虽有“麓山会”三字,但开业至今没有做过任何形式的“会员招募”,也没有收过任何人“会费”。至于对外报价每天或每餐万元的2套客房和3个餐饮包厢,只是一个“概念”,启用至今一个多月,没有按照这种价格做过一单生意。

  采访中,“麓山沁园”管理方对近一个月来“有些时候”将游客拒之门外、“谢绝参观”表示歉意,承诺对现场管理和服务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

  江南的初冬,依然满目苍翠。位于湘江之畔的岳麓山,红红的枫叶依然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漫山遍野。沿着岳麓山脚下“爱晚亭”一侧的山道,记者一行驱车约5分钟,就进了位于山林深处的“麓山沁园”。

  占地约10来亩的“麓山沁园”,看上去似乎更像一座仿古江南园林。几幢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分布在山间和林下,其间有条清澈的山溪缓缓流淌。这里兼做前厅和会议室的“中堂”,摆放着一些仿红木家具。室外林荫下,支着别致的阳伞。在2套豪华客房里,拥有下沉式的大浴缸和半通透能看见头顶白云蓝天和树冠的玻璃屋顶,面积不大的卧室里还摆着些被漆成闪闪发光金色或银色的高密度板家具。

  闻讯纷至沓来入“园”参观的很多长沙市民产生不同的观感。有的市民认为这里有些“奢华”,有的撇撇嘴说“不过如此”,但对于被“私人圈占为豪华私人会所”,则是一边倒地反对。

  记者采访岳麓山风景区管理处主任易建华等人了解到,“麓山沁园”的建筑物,系在国有原“麓山景区兰花生产基地”的温室、花房、展览曲廊、管理用房等老建筑物基础上“整修”而成。

  但是,其建设过程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至今仍是个谜。

  “风景名胜区是公共财产,长沙市不久前才宣布岳麓山、橘子洲等风景点对游客免费开放,这里却还有人在岳麓山办‘私人会所’,这不是与政府的要求‘开倒车’吗?”一位市民说。

  古景区冒出铜臭“新古董” 科研基地变“会所”

  管理方对“谢绝”游客道歉

  据记者了解,按照景区管理方的初衷,“麓山沁园”要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基地,即通过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弘扬湖湘文化;也作为文化艺术展示基地,即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知名艺术家在此生活和创作,举办画展来展示精品力作。

  对于外界反映“麓山沁园”的种种问题,易建华等人告诉记者,经现场核查,官方在园内餐厅确实发现有蛇、斑鸠等野生动物,但暂未发现外界曝光经营的“大雁、穿山甲、娃娃鱼等国家保护动物”。易建华表示,对于这一问题,景区和农林执法机关将继续追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对当事人实施严肃处理。而关于客房对外“天价”经营问题,经调取相关营业记录和询问当事人,目前尚未发现“麓山沁园”有经营客房实际行动,一个多月来若干次使用都是提供给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家作短暂休息。至于发展会员、收取会费等,尚未发现有明确证据,对此还将进一步深入调查。

  厨房里发现野生动物

  政府叫停经营活动

  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宣布,从舆论曝光、调查掌握的一些情况看,“麓山沁园”的确存在一些违规经营问题。

  为此,管理局决定采取四条整改措施:一是立即停业整顿。责成湖南麓山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2011年12月16日起,对麓山沁园立即实施停业整顿,确保做到依法依规经营。二是全面对外开放。责成湖南麓山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2011年12月16日起,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早日向广大游客开放。三是切实加强监管。责成麓山景区管理处对该景点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整改到位。四是突出文化主题。将该景点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景点,确保回归规划定位。

  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景名胜被富豪圈占的风波,在政府介入后可望得到平息。但一些研究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专家却指出,长沙“岳麓山变会所”事件,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弊端。

  一方面,国内各大城市为普惠民生,相继推出风景名胜区、公园、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免费或者低价参观的政策。但这项惠民政策实施后,一些地方公共财政对景区维护与保养的财政投入却采取差额拨款措施。如此一来,各个景区面对暴增的客流,一方面要维持一支庞大的管理和维护队伍,一方面要支付更多的运行费用,财政资金“养景、养人”捉襟见肘,很多景区只能采取引进资本、合作经营的模式弥补公共投入的缺口,“景点变会所”或者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现象自然应运而生。相关专家建议,只有公共财政资金足额投入,才能遏制资本对作为公共资源的自然或人文名胜的渗透。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UN60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